我覺得與人對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想我大概是真的很受西臘哲人的影響。我很喜歡認真的談論事情,喜歡觀察人的思想。我喜歡人有其自身所採的立場、觀點和角度。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視野。但對話若不是在一開始便是以文字的形式表達,事後的記載就需要透過記憶和書寫,而那之中總有失真或受限於寫者的觀察。
很難得,這幾天跟 Davie You 在facebook上談了一些有趣的東西,於是就寫了信去請求把這些東西留在這裡。我自己覺得很高興。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對談的東西。
這對話一開始是 Davie You 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睜開眼睛可以離開恐怖夢境,該怎樣脫離恐懼的現實呢?一開始還是ikea先回應的呢....
***
睜開眼睛可以離開恐怖夢境,該怎樣脫離恐懼的現實呢?
閉上眼睛。(ikea如是說)
有意思。
改變自己對於現實的覺知,比方說把恐懼變為有趣。但我覺得與其努力做些改變,我更認同簡單接受自身恐懼的事實。如果說會想要脫離,那也意味著一種對於自身狀態的排斥吧。(灰色都是愛說話的crys)
crys你沒加入助人工作,會是件可惜的事!以短期來說,暫時逃避或許是好方法,但不能解決問題。長期來說,睜大眼睛或許更是個好方法,看清並接納自身的恐懼。不過改變覺知,不知道是不是長久之計?
觀看事物本來就有很多種角度,不同的角度產生的主觀覺受也會不同。若是平時就習慣用各種角度觀察和思考,或許急難時會有效果。而也許就可以說是「長久之計」吧~
我想大部分我是認同的,不過有點小疑問。「感受隨思考角度而改變」的思考傳統,讓我產生一種「感受」不夠「真實」的感覺,好像我們的情緒感受是思考方式的附屬品。
試著回答你的問題。因為是女生的關係,對於衣著總是非常的有感受。好多個月了,我迷上了顏色好看的牛仔褲。因為同一絛牛仔褲永遠都會是同一條,所以會覺得它很「真實」。只是,剛買的時候是一條感覺很「新鮮美麗」的褲子,會想要每天都穿著它。過一陣子會覺得它「平淡無奇」,幾個月甚至會覺得「膩了」,而想要再買新的。這種心情在女生的身上,是每每都深刻的體驗著。
若說因其改變的特性而覺得感受不「真實」,那我們當於何種基礎之上,論辯「真實」?也或者說,我們總是曾經愛著誰,而現在一點都不愛了。那麼曾經的愛,是否「真實」?
若說「感受隨思考角度而改變」,對我來說,會覺得感受更像是副產品。但同樣的,我也認為思考亦會隨感受而改變,它們兩者總是相互牽扯糾纏不清的.....
我的小疑問是放在之前你所提「改變覺知」的脈絡下。誠然思考與感受的互動糾纏不清,而傳統(或大部分人直接想到的)是藉由改變思考角度而達到改變感受覺知的目的,其實隱含著是將情感、感受、非理性放置在思考、認知、理性的掌控之下。
能夠掌控或許很好,但若無法控制,可能就得另求他方了。
我的意思是如果我們不將感受、感覺視為思考的副產品,它有自身的地位時,或許我們面對感受時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另外,我可以理解你說改變、喜新厭舊,在感覺層面上仍是「真實」。但對其他一些人來說可能就覺得非常虛假、根本是個謊言。不過他們的感覺同樣也很真實。
關於真實還可以再說一句,我覺得知覺到的真實性跟改變距離較遠,比較接近的是相符性(一致性)。如,內心所想與表達出來的是否一致,聽到的內容與感受到的感覺是否一致,一致則真,不一致則感覺虛假。
改變會讓人覺得假假的,也是因為現在跟過去不一致所造成的。(但這樣的一致性距離較遠)
只說說我很個人的想法。我並不把感受視為真實,也不將它視為虛假。真實與否,並非是我看待它的方式。對我來說,它的本質就是變動 ,一時又一時的變動。也許總覺得人生有品嘗不完的感受,我並不將它視為問題的核心,也並不著重去覺知或是處理。
我自己非常不喜歡以感受作為各種觀待事物的依據,我認為感受就只是感受。就算許多事物的起始源自於此,但卻也不希望在其後加重它的角色。「感覺良好」只是心境的一種。它有其對於個體的意義,但我並不認為它應該成為依歸。
從另一方面來說,它物就是它物,不論我對於其主觀覺知如何,它就是它自己本身。人也是這樣,我視每一個人為其獨立而唯一的個體。不論我對於任何一個人產生何種想法或是感受,那想法與感受只存於我個體之內,那只是屬於「我」每一時刻自己主觀。
所以,真的可以這麼說吧,對我個人而言,感受就是人的心各種作用而產生的副產品。
我覺得我們講的沒有太大的衝突。如果感受是各種作用的副產品,那我覺得思考也是如此...
是啊,我也並不覺得有什麼衝突。寫一堆多半是我自己在愛講話啦。如果說比較思考與感受,那麼我會覺得,思考是比較主動的心理歷程,而感受則比較是被動的被事物牽引而生。這也是我會將之視為副產品的原因吧。但即便如此說,我也真覺得這兩者的歷程並非是可以獨立分離啊:)
哈,果然是認知取向背景的...
呵呵,所言甚是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