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總是糾結不清的東西,事實上我一直是這樣看待的。
「概念」就人之於世界一切的表徵,而「語言」則是用來表徵概念的東西。
這裡的概念,是廣泛的,不只是對於某事或某物的概念,而是人的心所感知的一切。看見的、聽見的,思維的,感受的。光是這樣寫的時候,就不難發現語言之於概念的困境。畢竟心裡的事情,是細微的多了,那是語言所追不上的。
如果以上述的定義來看的話,概念是先者,語言是後者,所以沒有互為指稱的問題。語言是概念的服務者。但要如此說的話,語言身為服務者,那可真是個厲害的角色了。語言幫助概念的精緻化,也幫助概念的確實化。很多時候,思維在腦袋裡,是像風一樣飛馳的,而語言幫助它穩定成為形狀。
那是因為語言有其性質。像是語言有文法,有邏輯性。但當然,這也是因著概念而來,當它形成某種固定的表述形式之時,它的形態似乎又可以脫離出內容,而只有其支架,以此而可以不斷的填入任何的事物,就像是語言掌控了一切。中文裡的文法並不明顯。但西方的語言,像是英文,就有著明確的文法結構。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一句合乎言語結構的句子,不一定有實質概念的一致性。像是「這句話是謊話」,就成為了必然的矛盾。
語言的引導性是很強的,同樣的一件事情,寫法不同,就會導引出不同的感受甚至是結論。這是心理學家最喜歡玩弄的一個把戲:
「世界上發生了某種致死的疾病,而有一種新藥600個人之中,可以救活200個人。」
「世界上發生了某種致死的疾病,而有一種新藥600個人之中,會使400個人死亡。」
有這樣的例子,便可以明白,人的思考是如何的容易受影響。而清楚這樣歷程的人,就會在看見任一訊息的時候,將它還原成它本身「有一種新藥,600個人之中,可以救活200個人,而使得400個人死亡。」
我也記得,在「半杯水」裡寫過,真實是很有力量的。只是很多時候,人並非是扭曲了真實,而是觀看真實的方法被限制住了。語言的引導作用也就如同是這樣,只是在「半杯水」裡說的是,自我的內在狀態限制了觀看的方法,使得概念僵固成某一個不可修正的形態,而這裡說的是以語言的形式,由外在形塑人的概念。
這種東西啊,每天的報紙和新聞裡,很多很多。人好騙,那是真的很好騙。如果一個人,無法在每天所接觸的訊息裡,還原出它的本身,那麼總是各種冷熱的情緒很多很多,但卻不是真確的思維所生。而很不幸的,錯誤的思維和正確思維,它們的本身的作為思考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人分不出來,在做著錯誤思想的時候,也以為那是正確的。而事實上,大部分的事情沒有絕對的是非,也沒有恆久的對錯。
對於語言和概念,我是這樣看的。概念,當任何的事物,具體的或是抽象,進入了的心靈,它就是以某種表徵的形式存在心靈之內,它從來不是它本身。
或說,那就是所謂真實的投影吧,當一個人的心越是清澈,投影就會是越清析。而這個投影,也從來不會只有一個,就像是人的心裡所構築的世界,可以成為無數的投影布幕,在不同的概念層次,在不同的面向,還有它投影的深度。
而語言,就是描繪那些投影的工具。而這個描繪的工具,很常的時候會幫助決定著投影,選擇要落在某一塊心裡的布幕。
重要的是,那從來都不是唯一。不論是語言或是概念。而不論是何者,不論是何內容,人永遠受限於人身為自己此一個體之知見能力。那就是我們所懂的,所以為的。世界。
A reminder: 在應該的時間,做應該的事情。其餘的等在心裡,直到它應該的時間。
Monday, 7 December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思念之物。
[三五] 07.05
活著實在需要花太多時間思惟,日裡夜裡尋覓最真切的道理,涵容的方法。只是心也需要休息,那就讓它什麼也想不起。除了落著一絲淡淡念,憶佛。
[三四] 05.08
我不是一個停留於事物表面的人啊。
[三三] 04.23
去吧。去誠心的尋求一條得以真實遠離苦痛的道路吧。
[三二] 04.19
因疼痛而不斷虛擲的人生依然持續。
[三一] 04.01
沉淨。像是雨水洗刷過後而被陰天晒乾。
[三十] 03.08
祝我生日快樂。
[二九] 02.25
謝謝你的幫助和寬容,我永遠感懷。
[二八] 02.20
我願保祐自己的靈魂,不再落入折磨的痛苦之中,願從傷害中遠離,終得安詳和力量。
[二七] 02.18
如果能夠包容彼此的不同,那是不是也是一種同?
[二六] 02.07
看不見。並非是不在那裡,而是看不見。看不見,因為不在心裡。
[二五] 02.05
人不可以追逐影子。看見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的問出那是什麼。
[二四] 02.04
今天美好的渡過了,已是昨日。
[二三] 01.31
就算大部分的時間被鎖鍊鎖住,在那些鬆開的時候,都要努力,飛翔。
[二二] 01.28
如果認真的都看見的話,我其實好可憐。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所以會厭恨自己也是必然的。
[二一] 01.22
那並非是答案的問題,而是聽見答案的人呀。若是求取不得,只有靜觀靜待。
活著實在需要花太多時間思惟,日裡夜裡尋覓最真切的道理,涵容的方法。只是心也需要休息,那就讓它什麼也想不起。除了落著一絲淡淡念,憶佛。
[三四] 05.08
我不是一個停留於事物表面的人啊。
[三三] 04.23
去吧。去誠心的尋求一條得以真實遠離苦痛的道路吧。
[三二] 04.19
因疼痛而不斷虛擲的人生依然持續。
[三一] 04.01
沉淨。像是雨水洗刷過後而被陰天晒乾。
[三十] 03.08
祝我生日快樂。
[二九] 02.25
謝謝你的幫助和寬容,我永遠感懷。
[二八] 02.20
我願保祐自己的靈魂,不再落入折磨的痛苦之中,願從傷害中遠離,終得安詳和力量。
[二七] 02.18
如果能夠包容彼此的不同,那是不是也是一種同?
[二六] 02.07
看不見。並非是不在那裡,而是看不見。看不見,因為不在心裡。
[二五] 02.05
人不可以追逐影子。看見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的問出那是什麼。
[二四] 02.04
今天美好的渡過了,已是昨日。
[二三] 01.31
就算大部分的時間被鎖鍊鎖住,在那些鬆開的時候,都要努力,飛翔。
[二二] 01.28
如果認真的都看見的話,我其實好可憐。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所以會厭恨自己也是必然的。
[二一] 01.22
那並非是答案的問題,而是聽見答案的人呀。若是求取不得,只有靜觀靜待。
...........................................................................
-- 謝謝你的閱讀。隨便引用,沒有著作權,但請儘可能保持文章完整 --
嗯!如果按照「概念是先者,語言是後者」的觀點切入,當我們說話的時候,概念在什麼地方(location)?如果概念先於語言,語言承載概念,那麼如果沒有語言,概念是否還能成為可能?
ReplyDelete當我們使用語言去界定出在語言之外的「概念」,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語言過程,而語言本身是不會去理會什麼是「概念」,語言不會知道什麼是概念,什麼是語言,所以吾人可以將語言作為使用的工具,然而,在工具的結構出推不出非工具意義的東西,除非承認了語言具有非工具的功能。
語言與人類認知有極大的關係,它可以輔助人類精準的定位各類的事物,在某種意義來說,語言本身就是認知,我們的思考不可能非語言性的思考,語言的結構就是認知的結構。
當我們描繪世界時,靠的是語言,語言的結構是認知的結構,所以世界才能被我們所認識;世界變得可以被討論,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東西,在這種觀點下,科學的語言在世界的討論中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使用語言的人類必須相信科學的力量才能使世界的解釋變得可以溝通。
但反過來說,既然語言的結構即是認知的結構,世界是被認知所認知,那麼具有能力看見世界真相的「全貌」之宣稱者才有資格使用語言,而那種語言又稱做「至教量」。
寫了些許的回應,在「相應。之遠想」裡。有興趣的話,請看看吧。而你,要不要多說一點關於「至教量」的描述呢?
ReplyDelete另外,我並不認為,思考必然是語言式的。但我認同語言本身也是概念,概念對我而言是廣泛的。我想那是個人定義的問題吧.....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