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一席不錯的話。
「每天走在街上,看到那些年過五六十歲的人,有發現哪一個人體力比現在的你好呢?哪一個人身體的狀況與氣色比你好的呢?如果沒有的話,是不是當你到五六十歲的年紀,現在所見的他們,就會是那時候你的模樣?那就是你現在可以看到的未來。」
真的是這樣的。在經過了思考之後。雖然我們總是認為自己不會是那樣的,不會是生病的其中一個。但那真的只是我們天真的不理性,以及某種過於敷衍的自信。
在心裡學裡,我們把將他人的經驗,想像類比成為自己的經驗,這樣的事情叫做觀察學習。這種學習是不容易的,因為那必需要透過思維的方式,去獲得經驗知識。當事情並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學習是困難而有限的,我並不真的認識了誰,可以因為「知道」而學的很好。我體會過很多次,在不同的事件上,儘管可以預想的非常真實,但那跟事情真切的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可以充分的體驗與感受,還真是完全的不同層次。
人總是要真正的自我經驗,才會真實學習。人都是要真的生病了,才知道健康的重要。那是在人還年輕健康的時候,完全沒有辦法領受的。我自己認真的觀察過很多次,在每一次生病的時候體驗那種身體的不舒適,感到失去健康的嚴重與可怕,然後覺得身體好好的真是幸福,而在不久痊癒之後,完全的忘卻了生病時候的難受。那並非是不知道生病難受,而是那難受的感覺消失了,便無法在自己的覺知裡重現那樣的病痛之感。所以健康的時候,是那麼容易忽略生病的痛苦,只有再到下一次生病,才又回憶起了生病的難受。這個在心理學叫做回饋學習。
這樣說起來,這件事情是讓人感到無奈的。似乎人必然要到失去健康方能體會健康的珍貴。我常常就這樣觀察著各種人們因為認知的侷限性而導致的各種差錯。但不知道這樣事情的人,在其中也就不以為意。也就是說,一般人並不知道人受到自我經驗的有無,有非常大的影響差異。也就不會知道那些不為自己所經驗的事物,很可能會低估了它的重要程度。
所以就把它寫出來,也許透過了這一層的認識,可以有更多的審思。希望是這樣的吧:)
* 觀察學習在佛法裡稱為比量,回饋學習則稱做現量。
A reminder: 在應該的時間,做應該的事情。其餘的等在心裡,直到它應該的時間。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思念之物。
[三五] 07.05
活著實在需要花太多時間思惟,日裡夜裡尋覓最真切的道理,涵容的方法。只是心也需要休息,那就讓它什麼也想不起。除了落著一絲淡淡念,憶佛。
[三四] 05.08
我不是一個停留於事物表面的人啊。
[三三] 04.23
去吧。去誠心的尋求一條得以真實遠離苦痛的道路吧。
[三二] 04.19
因疼痛而不斷虛擲的人生依然持續。
[三一] 04.01
沉淨。像是雨水洗刷過後而被陰天晒乾。
[三十] 03.08
祝我生日快樂。
[二九] 02.25
謝謝你的幫助和寬容,我永遠感懷。
[二八] 02.20
我願保祐自己的靈魂,不再落入折磨的痛苦之中,願從傷害中遠離,終得安詳和力量。
[二七] 02.18
如果能夠包容彼此的不同,那是不是也是一種同?
[二六] 02.07
看不見。並非是不在那裡,而是看不見。看不見,因為不在心裡。
[二五] 02.05
人不可以追逐影子。看見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的問出那是什麼。
[二四] 02.04
今天美好的渡過了,已是昨日。
[二三] 01.31
就算大部分的時間被鎖鍊鎖住,在那些鬆開的時候,都要努力,飛翔。
[二二] 01.28
如果認真的都看見的話,我其實好可憐。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所以會厭恨自己也是必然的。
[二一] 01.22
那並非是答案的問題,而是聽見答案的人呀。若是求取不得,只有靜觀靜待。
活著實在需要花太多時間思惟,日裡夜裡尋覓最真切的道理,涵容的方法。只是心也需要休息,那就讓它什麼也想不起。除了落著一絲淡淡念,憶佛。
[三四] 05.08
我不是一個停留於事物表面的人啊。
[三三] 04.23
去吧。去誠心的尋求一條得以真實遠離苦痛的道路吧。
[三二] 04.19
因疼痛而不斷虛擲的人生依然持續。
[三一] 04.01
沉淨。像是雨水洗刷過後而被陰天晒乾。
[三十] 03.08
祝我生日快樂。
[二九] 02.25
謝謝你的幫助和寬容,我永遠感懷。
[二八] 02.20
我願保祐自己的靈魂,不再落入折磨的痛苦之中,願從傷害中遠離,終得安詳和力量。
[二七] 02.18
如果能夠包容彼此的不同,那是不是也是一種同?
[二六] 02.07
看不見。並非是不在那裡,而是看不見。看不見,因為不在心裡。
[二五] 02.05
人不可以追逐影子。看見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的問出那是什麼。
[二四] 02.04
今天美好的渡過了,已是昨日。
[二三] 01.31
就算大部分的時間被鎖鍊鎖住,在那些鬆開的時候,都要努力,飛翔。
[二二] 01.28
如果認真的都看見的話,我其實好可憐。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所以會厭恨自己也是必然的。
[二一] 01.22
那並非是答案的問題,而是聽見答案的人呀。若是求取不得,只有靜觀靜待。
...........................................................................
-- 謝謝你的閱讀。隨便引用,沒有著作權,但請儘可能保持文章完整 --
致rtfgvb7804,留言恕刪。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