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深度與高度,都只能是漸次成堆,從來沒有什麼是可以架空的。探索一個真實思維是如何在心靈之中被成就,觀察其如何能夠對心靈展現威力,遠比想像之中更深具意義。
次序和累積。這世界上沒有憑空而得,也沒有一步登天。
* 思維或作思想。思想或可視為思維之群聚。
* 思維從來只是思維,也從來不只是思維。思想亦同。
Thursday, 29 July 2010
In order
Tuesday, 27 July 2010
總是會有人
總是會有人對著你發出可愛的聲音,總是會有人陪著你安靜的傾聽。
總是會有人時而呼喚你的名。
不擔心呀,不擔心。總是會有人來到你面前。
逗著你,如同我為你尋開心。也如我望向你,展開了笑顏。
而你已忘卻了時間。
那樣就足夠了吧,足夠了。
因你的笑容不曾失去,你的笑聲也不會遠離。
如果會悲傷,也不過是一夜的事情。
總是會有人在你的身上清楚的烙印,
你也總是會甜美的繼續日子。
Monday, 26 July 2010
活著的喜悅
也許我日夜所寄望和思念的,不過就是陪伴著你過上一段日子,簡單的日子。可以分享彼此和給予幸福的日子。我並非是不懂得平凡所能夠成就的美好,相處的本身就含藏著無限的偉大貢獻。正因為心裡是如此的明白,從而一生深深的渴望。只是,若這一切卻是眼前這般的困難重重,除了祝禱之言,我又能拿什麼去繫縛住彼此?
活著是喜悅的嗎?我寧願相信,是的。
Friday, 9 July 2010
縱容
ARKUO說我很嚴厲耶,這一定是上等的讚美,哇哈哈哈。但每一次一得意起來的時候,就會被貓木頭警告說會長慢心。所以,嘴巴總是不能笑的太大。唉。
很高興也很感謝ARKUO看了似乎是很有感觸,所以想說把自己最近一些相關的思考也寫下來,或許也可以聽聽大家的回應。
就如同上篇,業報如是 A reply,一文裡的例子,每一件事情的發生,因果的面向都不會只是單一的,也就是說,事情總是有好有壞,人世間的事情很難有一個作為,是絕對好,或是可以對所有人都好。這個時候,如何取捨就會是必然的考量。而在取捨的過程,考慮各個面向所造成後果的影響大小,或許是最理性也最適當的作法。
如果當情況無法兩全其美,為了不得罪人而卻會成就惡事,那麼就需要去考量這兩者,孰輕孰重。輕重的標準則是在,後果所造成的影響性。我就常常被父親大人警告這事情,他說,你去勸戒他人遠離錯誤的事情,他可能會跟你很火大,彼此之間的緣分一定修不好,但還是要考慮,如果你不阻止他,他犯下的過錯,會有多深遠的影響。
所以我是想跟ARKUO說,你阻斷了人家做不正義的交易,使得人家的惡事無法得逞,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人總是要被懲罰了,才會改變行為,只是,與人交惡的後果,卻也仍然是自己要去承擔。往往,這種交惡的後果是立即性的,你使他人不順利,他人必然會想辦法阻礙你,但行善的後果,卻不是那麼容易,在眼前可見的未來就可以嘗受獲得。也因為正是這樣,能夠不畏被報復,而堅持公平正義的人,真的並不多。所以你還是對自己多點信心吧。
但我也真的覺得,道理說是容易。真正發生的時候,卻是很難很難。就像是看見他人插隊,這樣的小事,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出面阻止。而有時候,也真的因為事小,而更會令人猶豫。
人生總是會碰到心性不是那麼好的人,或者嚴格的說,對於批評的話語,幾乎沒有人是心平氣和的接受。人都是很愛面子,很怕失了尊嚴。指出他人的錯誤,無疑是讓他人覺得難堪。特別是那些自恃甚高的人,想要說一些建言,甚至是需要壓低自己的姿態,才有可能不傷及他人的自尊,而才有被接受的可能。
那麼,當給予建言是那麼困難重重,是不是應該選擇縱容?是不是與人不起爭執會是最好,道理是其次的事情,而對錯不需要計較?這就真的很難一概而論了。
有的時候就會碰到這樣的狀況。我也不是並不能容忍,或是我其實也並不真的那麼在意,別人過份的言行,可能曾經我會覺得傷害,但現在卻也發現,這其實可以從中學習忍辱和謙卑。一旦可以這樣思考,就真的不那麼在乎對方說出了什麼,也不會那麼再容易去感受傷害。就像有句話說,合理是訓練,不合理則是磨練,我覺得人這樣磨一磨,堅毅的程度真的進步了不少。但當自己的感受,不再那樣的受到侵擾,在那樣的互動之中,反而會更是猶豫。因為已經再也不是非抱怨不可的事情了。
去向對方反應出自己的心境,或許可以稍稍的提醒,這樣的言行或許並不妥善。這就是一個單純的回饋。但同樣的出於提醒的心意,和抱怨的心意,在言論被說出的表象上,是幾乎完全相同的。如此,可能不旦原先給予只是提醒的心意,無法被表述,反而會讓人覺得我是一個不能包容的人,很多時候,當道理被陳述的越是深刻,給人的印象卻會是針對性非常的強烈,或是直接被看待成是一個愛計較的人。
也因為是這樣,我漸漸的開始並不是那麼想要去解釋自己的事情。被誤會還真的是心裡很難受,但那也真的是可以拿來鍛鍊心性。不要說自尊了,有的時候,會到了連自我都會被消鎔的狀態。因為連自己是如何的樣子,都無法能夠被真實呈現。某種程度上來說,冤屈不能清白真是一種很殘忍的境界。
說不說,我真的都很遲移。有些時候,我還是會試著說,一方面當然自己的狀況不願意被扭曲解讀,另一方面也真的不希望他人以斷章取義的方式看待事情,這長遠養成的習慣,會讓當事人觀照事情不夠全面,或是越來越偏頗,更不用說觀察事情的角度和層面本就有很多,而養成某種偏執的看待方式不會有好結果。但我真的覺得,去說出違逆他人的言語,壓力是很大很大,而對方是否會得以接受,是運氣也是考驗。
到現在,我都還是在每天處遇的事情之中,思量著該如何進行,話該不該說,事情該怎麼做,人要如何應對。我覺得我是很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份,我不喜歡隨便言語,不願意造成任何的傷害。但每每碰到人,因為情緒,因為不高興,就什麼話都可以說出來的時候,我會覺得惋惜,也會相對的覺得,原來自己在他人心裡是這般的不被珍惜。
就我自己而言,如果我也不是那麼的覺得傷心,或是造成心裡太大的打擾,也不特別的想要去接受或是排斥。畢竟恣意言行的人不是我,心性不好的也不是我,那又關乎於我什麼?只是若是事情總是停留於這個層次,那又有什麼更多的意義呢?
Thursday, 8 July 2010
業報如是。A reply
看到了ARKUO的回應,想到了還有某些事兒可以拿來說說。
因果的事情實在是非常的複雜,牽連之廣深,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觀察而了知。我只能以自己有限的智識,說一點點我自己平常對於事物觀察的方式。就拿「鄉愿」這件事情來說。這個事情,於人與人之間,還真是無所不在。
我所身處的學術界,是個非常講人情的世界。就算是一切規定好好,也仍然存在太多人為操作的空間。專業,一向是很主觀的。比方說,教師升等,就是對教師來說,非常重要的事情。升等成功,背後所帶來的光榮、錢財與名利,那可以說是很大的。而且教師升等有一定的年限,如果在那之前沒有順利升等,那麼就會被學校解聘,因為那表示,這個教師不是個能為學校爭光的人才。
教師升等,主要看著作,當然還有教學表現,以及學術服務。當一個教師達到條文所列的最低升等條件之後,就可以向學校提出升等的要求。但升等究竟是可以升還是不能升,那就看審核的人,是給過還是不給過。有些特殊的情況還要送外審,像是教授等級的升等,就要給在學校之外的專家學者進行審核。
這裡面的人情事故就很多很多啦。如果你是某系的系主任,你要決定推薦系上哪位老師參加升等。然後你接到某位學術圈的大老來電請託,說你系裡的某某教師要提升等,說他很努力很辛苦,幫了學術圈做了很多的事,希望你支持讓他順利通過。但你看他的學術表現,其實很勉強,跟其他也有意願提升等的同事比起來差了一大截,如此你會該怎麼辦呢?這就像是個良心與人情之間的拔河。
假如你最後選擇了自己的良心,而讓該位教師無法升等。這件事情,至少會可以有四個方面的因果,可以觀察。首先,你得罪了某位學術圈裡的大老,這位大老會開始討厭你,可能日後阻撓你的事情。你把自己和這個人的關係變得不好了,甚至下輩子再遇到,他還是可能討厭你。
第二,你把自己和那位無法升等的教師,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弄得不好。他可能也討厭你,但礙於你的地位和情面,不敢跟你起衝突,但可能一樣下輩子再遇到你,就算什麼都不可能記得,也還是莫名其妙就不喜歡你。
第三,你做出了符合專業的判斷,讓學術表現仍嫌不足的教師無法升等,這使得對方因此而在學術上必須更加的努力用功。因為你的作為,促使他人得以精進,並且阻止了他人利用人情不正當得利,不勞而獲,因之使人走向正途,因此會得到好的果報。
第四,你因為堅守自己的良心,以及公平正義的原則,會得到來自於自心的受用,得好的果報。
原則大抵是這樣。鄉愿的結果,雖然會在某個層面修好人與人之間的緣份,但若是此等作為是幫助造成其他的惡事,就會有其惡事共業的果報,而另外,自己所做出決定時的心念,也會有對於自身的反饋。出於不同的心念,即便所作善惡事相同,果報也會不同。總之,必然是人出於善心念,作善行,終有善果。
那麼,ARKUO,我相信你拒絕掉對方不合理的交易行為,應該會讓對方很不爽。但此舉讓人之貪心惡事不得逞,應該會有好報吧。不過,至於你出發的心態的話,呵呵呵,我想你就自己思量一下會怎麼樣好了,嘿嘿。
Tuesday, 6 July 2010
什麼樣子
我是什麼樣子,是你看我是什麼樣子,並非我是什麼樣子。
說我的故事。
我是一個很喜歡在自己的話語裡,加上「我覺得」的人。然後我的話語,常常就會變成,我覺得那樣那樣,我覺得這樣這樣。我就依此,跟別人說了很多很多自己的腦袋裡的想法。告訴別人,我眼裡的世界。我在別人的眼裡,是很有主見的。因為總是可以,我覺得,我覺得的,說出很多很多。更甚,我被認為是很主觀的一個人。我的話語,常常會讓人以為我非常堅持自己的意見,甚至是以為我執意地要求他人以我的意見為意見。
聽話的人,並不知道,當我說著「我覺得」,我的意欲在於將話語所指涉的內容,縮限在我自己之內。表示,那是我的想法,不是另外一個人的想法,這個想法只限定我自己,而不涵蓋他人。當我說,自己覺得如何如何好,我只說那是我自己的觀點,或是我會採取的行為,不代表別人也應該如我這樣想,或如我這樣做。
不過如我這樣深的意涵,並不能在話語的表面上讓人明白。事實證明,我這樣的說話方式,造成的卻是相反的效果。我比我自己真正所希望呈現的,卻是更為主觀或是非常的固執己見。因為在我的心裡,我認為自己已經將話語的範圍限定在自己,因此,我對於話語的表述方式,就會更為明確清晰。但省去了模糊與客氣,對聽者而言,這樣的話語無疑是更絕對以及專斷。
而這樣的事就不斷地,在我並不清楚他人的理解與感受之下,繼續發生著。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知道,自己是這樣被別看待。
對我來說,將自我所思所想表述清晰,是重要的事情。因為在我的心裡,一直以為著我是站在一個提供訊息的立場。我提供自己所認為的意見,說明它的緣由以及過程之中轉換的邏輯,任何的作法或是思考方式,都必然有其這樣做會比較好的原因,或是所考量的面向,我非常習慣,將這些都一一表述清楚。後來我也懂得,當我說的很清楚的時候,那在他人聽來,就像是我都已經決定好,要他人如我所認為的去施行。
我可以了解,對很多人來說,這樣陳述事情的方式,就像是某人在要求他人按照其方式去做。他們會感受到來自於這種言語的壓力。而我的言論的形式,正好也如同這種要求他人的模式,是相似的,是不容易與之區別的。因此,我總是被當成一個有絕對意見的人。但我想,其中不一樣的地方是,既然我只身為訊息的提供者,最後我的訊息或我的哪一個訊息被採納與否,都是沒有關係的。當然,如果我提供的訊息被採納了我會很開心,因為這樣就算是有所助益了,但如果沒有,就算覺得失望,也不會生氣,也不會因此就把彼此的距離拉遠。我不拿任何彼此之間的一切懲罰別人。只不過,大部分的人,並不會注意到這個部分而能夠清楚的感受到,我是真的沒有要以自己的意志,凌駕在他人之上。
這就好像,對於我所在意的人,我並不會因為與他的立場不同所持的觀感不同,就背離他們。我總是會同樣喜歡他們,關心他們。但也有人並不是這樣的。當他們的言語或感受無法被達到深切的認同,這些無法相互流通的東西,就會在彼此之間形成隔核,或是障礙,然後彼此之間的距離,就被疏遠了。就好像頓時之間,緣分不夠了一樣。那種感覺,讓人真的很心慌。
我也懂得,至少某種程度上的理解,這樣的言語,就像是在說服。
但在我的概念框架裡,如果我並未說出「我希望」,我就只是在陳述道理而已。對我而言,在事件發生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有義務去提供所有我知的訊息,這表示我對身處於事件中的人,的心意與責任,也說那就是我的參與感之表現好了。而因為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那個要做出決定的人,所以我並不需擔負起決定後相對要承擔的責任。因為這樣,我的言論總是很自由。
有很多時候,我也說我所知道的其他見解。那不一定是我的意見,也不一定我會認同。但因為我總是有那份覺得需要提供訊息的責任感,所以我總是會說。同樣的,這也往往讓人以為,這就是我所支持的論調。但其實,我是不幫任何的言論背書的,不論我認同,不認同,或某種程度的認同。我當然對於其他的言論,有自己主觀的評價,但那又是另外一個層次的事情了。
我就是這樣天真又忠實的,在他人說起什麼的時候,將所有我知道相關的事情,都說出來。我總是以為他人都和我一樣,知道做決定的總是自己。我是無藥可救的自由意志論者,非常堅決的相信人類有自由意志,所以我只在於提供所有必要的訊息,讓做決定的人可以因為有充分的資訊而能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
但我並不認為,自己在這些事件裡是沒有過失的。就算似乎在表面上,我是被誤會的人。但畢竟我的言語,還是造成了他人不愉快的感受。這是如何也不能更改的。最近發生的一些小事情,也更讓我覺得,這樣的方式並不好,人們也沒有必要要為了我而來適應我。我應該要為自己所說出的言論,更有責任一些,像是去設想或是預期他人聽聞時的感受。寫作的時候,我會比較注重他人的感受,很多時候,我會假裝自己是陌生的讀者,來看看自己的文字。但說話時,我卻從來沒有這樣做過,因為言語的即時性,讓我沒有辦法做更多的思索。
我覺得這樣的說話方式是有缺陷的,一直以自我的經驗想法來做為給他人的回應,或許也並非是必要的。我並不一定需要成為訊息的提供者,因為別人並不一定有這樣的訊息需要。反而,那會變成是一種打擾吧。我記得自己曾經說過,在每一個時刻,所處遇的每一件事情,人都可以選擇是要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身上多一些,還是放在自己身上多些。如果以我這樣的處事方式,我仍然還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因為我一直在談論自己的想法和見聞啊。而我最近真的覺得,這樣的應對方式也已經到了某種極限了,一直在敘說自己,自己的感受並不會真的比較好。
所以。我決定對於我所關心的人,就好好的關心吧。認真的聽見對方的感受,努力的去試著了解對方的想法,陪伴其所希望從事的事情,這才是真的關心吧。而如果我是真的關心,我就會可以在那些時刻,把心放在對方的身上,而將自己輕輕的放下。
Sunday, 4 July 2010
業報如是。後記
總是很容易在社會階層之中看到有人,因享有某些權力,站在某種高位,而利用其所享的這些利益,造作惡事,侵佔他人的權利,以某取自身更大更多的福祉。而往往這些人也都能如願,於是只看見其獲取利益不斷,卻從不見其因惡事受果。這樣的事情,總是會讓人想要放棄善良的堅守,覺得守法守義的人真是笨蛋,認為要敢於作惡才能為自身帶來福利。
而藉由懺文與故事的說明,或許我們終於知道這世上所見種種不平,是怎麼一回事。也或許,我們終於可以安心的守著自己總是有所不為的善良,相信那從來都不會白費,總有一天將得以返還。
文裡所說的這些,意涵很深。有的時候幸福究竟是幸或是不幸,其實很難說。
因為在大學工作好多年了,時而總是感觸很多。在大學裡當老師,真是非常的養尊處優。那是到了什麼樣的地步呢?不但學校的行政人員很客氣尊敬,也被學生的恭維奉承得就像住在天上。當一個教授最爽的地方是,不論你說了什麼,除了被稱讚認可,沒有人敢說出違逆你的話語。至少在你可以看見聽到的地方一定都是這樣的。久而久之,你就會活在一個完全被吹捧所包圍的世界,然後覺得自己好光榮,好偉大。
人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是很自我的。覺得自己的所言所行都是最正確的,最聰明的。覺得被別人服待是理所當然的,於是門下的學生就如同是他們的下人一樣,整天伺候於他們,稍有不順,那就是不敬師長,略有不周,那就是不夠努力上進。若是遇到學生讓自己不滿意,就處處叼難,以自己的權力地位,拖延或阻撓學生的研究進度,使學生飽受壓力和各種痛苦。
當人太過於順利的時候,就會將順利視為理所當然,而無法容忍一點點挫折。而若是偶爾遇到了挫折,就將之怪給他人,認為那都是別人的錯。或者,因為相關的事物不順利,就會去找出使之受到阻礙的人,對其生各種報復傷害之心,不論他人之阻礙是否具有明確的事理依據。
以前看見這種種姿態,每每都氣憤不過。而現在再看是為之不惜。想著他們是因為過去生中所做的善行,而得以在今生做這樣高貴的工作,擁有被世人尊重的地位,而現今的他們卻是利用著這些善良果報,去造就種種的惡行。不善盡自身為人師表的義務,還處處以自身的權力對他人做出種種阻撓。
我覺得其中最可怕的是,在學校的系統之中,對老師這樣的行為是完全沒有制衡的機制,也就是說,他們所作的惡事,所起的種種惡心,一點點都不會受到制度或道德上的責罰。因此不論他們怎麼做,仍然享受著大好的尊貴生活。虐待學生的苦痛是受在學生的身上,自己一點點都感覺不到,日子還是這般的美好。所以錯誤的行為,便不斷綿延下去,甚至隨著年歲變本加厲。
如此這般的順利,就好像在告訴他們,這麼做一點都沒有錯,好像給了錯誤行為不斷的正增強一樣。人的行為總是由所得的後果反饋而型塑,因此惡果的未報加上了善果的成熟,導致了原本應是錯誤的行為,卻因為一直得到好的回饋而使得那些行為,或是想法觀念,就好像是正確的一樣。人做著錯誤的事情,卻完全的以為自己是正確的,如此循環下去,那真是非常非常可怕。
我想,人生順利的時候,一定要警醒自己眼前所有美好的一切,皆是過去努力行善而得的美果。那並非是與自己眼前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有必然的相關。也要能覺察,順利的情境會使人心神放逸,慢心貪心由之快速增長,而漸漸忘卻了忍耐與謙卑等種種的美德。就像人在得意之時,是很難同情他人的苦難的。而這些增長的惡心,卻是會那麼容易就使人種下惡果而不自知。畢竟致使他人受苦,現前的痛都不受在自己身上。而時間日久,養成慢貪的習慣,當順境過去逆境來臨,相對所受苦難時會產生的痛苦也會加倍變得更大更大。話說由奢入儉難,那是難上加難。
勿忘,人身處在好的地方,但生命行進的方向那會是向上提升,或是向下沉淪?一生的作為就會差的很遠很遠。
Saturday, 3 July 2010
業報如是
經中說言。有三種業。何等為三。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現報業者。現在作惡現身受報。生報業者。此生作善作惡來生受報。後報業者。或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於此生中受。或在未來無量生中方受其報。若今行惡之人現在見好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善業熟故。所以現在有此樂果。豈關現在作諸惡業而得好報。若今行善之人現在縈苦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惡業熟故。故現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報。豈關現在作善而招惡報。
這是三昧水懺裡,寫關於業報的一段話。它訴說了人生之中,我們反覆觀察到卻總是不能理解的現象。
它說,依據佛經裡面所言,有三種業報的現象。是哪三種呢?一種叫做現報,第二種叫做生報,第三種叫做後報。所謂的現報業,就是現在作惡現在就受報。生報業則是此生作善或作惡,來生就受報。而後報業,則是過去無量生中所作善惡,於此生中受,或是於未來無量生中受報。簡言之,某生中所造作善惡的果報,有可能在某生中就受報,有可能是在下一生受報,也可能是在未來無量生中受報。
因此,它繼續說:如果看到了現今行惡的人卻得有種種好處,這是他過去生曾經做的善業熟了,好的果報現前的結果,這怎麼會與現在所造作的諸惡卻得善報有關呢?而同樣的,如果今天行善的人卻被種種的苦所圍繞,這依然是此人過去生所造的惡業熟了的緣故,而現在的善根的力量並不足以將之阻擋在外,於是就只能受苦了,這怎麼會跟現在做善事卻招致惡報這件事有所關連呢?
依此故知,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絕對不會有,善因得惡果,或是惡因得善果之事啊。
在《眾經撰雜譬喻經》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在阿闍世王的時代,有一個屠夫,向王請求讓他擔任節慶筵席所需的屠殺牲畜的工作。阿闍世王很不解,便問他說,屠殺這種事情,是一般人都不願意做的,你為什麼會喜歡還要特別來向我要求呢?屠夫便說,我以前貧窮,以屠羊為生,因為這個緣故,捨報後生到了四天王天,享盡了天壽之後,下生為人,又繼續以屠羊為生,命終之後又再生於天上,由於我屠羊的關係,已經生於天上六次,得受無量的福報。所以請求王再給我如此的機會。阿闍世王說,假設你所言是真的,你又是怎麼會知道呢?屠夫回答,因為我可以識得宿命。阿闍世王不相信,他認為這個屠夫在說謊。他心想這般下等的人,怎麼可能有識得宿命的能力?
後來有一天,阿闍世王遇到了佛。便向佛請問了這一件事情。佛回答他,這位屠夫並沒有說謊。他在過去生中層經遇見到辟支佛,心生歡喜而志心的觀察仰望,而生出了善心,因為這樣的功德,使他得以生於天上六次,返回人間六次而自知過去宿命,因福熟的緣故所以得如此於天上人間往返六次,而他屠殺的罪尚未熟的緣故所以還未受苦。當他這一生結束之後,就要入地獄受屠羊的惡果,地獄罪受完以後會生到畜牲道當羊,如此一一償還果報。因為這個人所識得的宿命很淺,只能看到前六世的事情,而不能看到第七世之前曾經瞻仰辟支佛的事情,便以為屠羊是他得以生天享福的緣故。如此雖然識得宿命,卻未通明宿命之事。所以由此事可知,修行宿命能力之人,必定要發願,不得輕率使因果業報不明。
----
昔有屠兒,詣阿闍世王所乞求一願。王曰:「汝求何願?」答曰:「節會之際宜須屠殺,王見賜我當盡為之。」王曰:「屠殺之事,人所不樂,汝何故樂求之?」答曰:「我昔為貧人,因屠羊之肆以自生活,由是之故得生四天王上,盡彼天壽來生人中,續復屠羊,命終之後生第二天上;如是六反屠羊,因是事故遍生六天中,受福無量,以是故今從王乞一願。」王曰:「設如汝語,何以知之?」答曰「我識宿命。」王聞不信謂是妄語:「如此下賤之人,何能識宿命耶?」後便問佛,佛答曰:「實如其言非妄語也!此人先世曾值辟支佛,見佛歡喜至心諦觀,仰視其首俯察其足,善心即生,緣是功德故得生六天,人間六返自識宿命,以福熟故得人天六返,罪未熟故未得受苦;畢此身方當入地獄受屠羊之罪,地獄罪畢當生羊中一一償之。此人識宿命淺,唯見六天中事,不及過去第七身故,便謂屠羊即是生天因也。如是但識宿命,非通非明也!」是以修功德者必發願,勿便孟浪使果報不明,此可為驗矣!
----
Friday, 2 July 2010
Thursday, 1 July 2010
...................................
思念之物。
活著實在需要花太多時間思惟,日裡夜裡尋覓最真切的道理,涵容的方法。只是心也需要休息,那就讓它什麼也想不起。除了落著一絲淡淡念,憶佛。
[三四] 05.08
我不是一個停留於事物表面的人啊。
[三三] 04.23
去吧。去誠心的尋求一條得以真實遠離苦痛的道路吧。
[三二] 04.19
因疼痛而不斷虛擲的人生依然持續。
[三一] 04.01
沉淨。像是雨水洗刷過後而被陰天晒乾。
[三十] 03.08
祝我生日快樂。
[二九] 02.25
謝謝你的幫助和寬容,我永遠感懷。
[二八] 02.20
我願保祐自己的靈魂,不再落入折磨的痛苦之中,願從傷害中遠離,終得安詳和力量。
[二七] 02.18
如果能夠包容彼此的不同,那是不是也是一種同?
[二六] 02.07
看不見。並非是不在那裡,而是看不見。看不見,因為不在心裡。
[二五] 02.05
人不可以追逐影子。看見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的問出那是什麼。
[二四] 02.04
今天美好的渡過了,已是昨日。
[二三] 01.31
就算大部分的時間被鎖鍊鎖住,在那些鬆開的時候,都要努力,飛翔。
[二二] 01.28
如果認真的都看見的話,我其實好可憐。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所以會厭恨自己也是必然的。
[二一] 01.22
那並非是答案的問題,而是聽見答案的人呀。若是求取不得,只有靜觀靜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