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minder: 在應該的時間,做應該的事情。其餘的等在心裡,直到它應該的時間。




Saturday, 14 August 2010

容器之喻

人可以拿無限的容器去裝盛,不同的容器便會顯現出不同的面貌。

這是在前一篇文章裡,說到的。具體的世界裡,就如同是拿不同單位的尺丈量長度。刻度不同,所得到數值也不會相同。但人們不會疑惑,因為不論是何種數值,都對應了同一個長度。有經驗的人,不會只注意數值,而會同時去關心那是什麼樣的度量單位。

人的思維世界裡也好似如此。假如有一個人的概念裡,只存在一種度量單位,他便會以此當成世界唯一的度量方法,而如果此時有另外一個人,同樣也只有一種度量單位,但卻和先前的那人是不同的度量單位,則他們就會對於對方測量所得出的數據,感到懊惱。他們可能會依著自己單一的標準,互相指稱對方的錯誤,卻忽略了錯誤或許是莫虛有,問題只是出在於彼此所依止的標準並不相同。

是了。人總是很容易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外在的世界,而同樣是忽略了,自己也只是這世間無數標準之中的其一而已。這個道理說起來或許是容易,但事情實際上發生卻一點也不輕鬆。有的時候,標準的差異本身在人與人之間可能就會是很難避免的悲劇。比方說,一個人覺得自己是好心好意,落入對方的眼裡卻是很雞婆。或是一個人覺得自己的行為是愛的表現,卻令人感覺到了困擾。人與人間的糾紛,常都只是因為心裡對事物所認定的標準不相同。而當抓不準所應對的人心裡的那把尺,相處起來會是相當的挫折。


或許因為長年的待在學術圈子裡,對於研究產生相互矛盾的結論,從來都不是新鮮的事情。在某一個層次,研究者探問的是,相互矛盾的結論之中,何者為真,因為邏輯上必不可能相斥的結論可以同時成立。但事實上,相斥的結論是可能同時成立的,原因就在於「條件化」(conditioned)的這件事情。

「條件化」的意思,也就是「在某種情境之下」。比方說,水是液體。但有人會說,是固體。沒見過水是固體的人就會說,固體是錯誤的說法,反之,沒見過水是液體的人會說,液體是錯的。當然,大家現在都知道水會因為溫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態表現,所以液體是正確的,固體也是。而在這個例子之中,「在某種情境之下」就是指「溫度」。

人的事情也是如此。就好比說,脾氣好的人也會生氣。這個也容易理解,所謂的脾氣好,指的是一般人會生氣的事情但脾氣好的人並不會生氣,所以才叫脾氣好。但難道這樣的人就完全不會生氣嗎?總是有可能遇到會生氣的情況,像是受到壓迫這般,很極端的狀況。所以如果一個脾氣好的人,在此種極端的情況之下發脾氣被他人看見,那個看見的人一定不會覺得這個人脾氣好。因為那人只有看見發脾氣的事實,卻沒有對於這個人的其他狀況的經驗。

由此,考慮條件化的影響性是相當重要的。在上述的例子,看見(那位脾氣好的)人發脾氣,便覺得此人脾氣不好。這一整個觀察和所得都正確無誤。但其獲得的結論卻是與真正的事實有所偏離,原因就在於,那並不是具足了條件化之後所得的結論。本來應該要被放在情境(條件)之下被解釋的結果,卻失去了情境化的描述,使得原來應該被縮限於情境之下的,其效果卻被放大了。如果讓那個人知道,這個他觀察到發脾氣的人,其實一整年沒發過脾氣,那麼,得到了新的訊息之後,那人注意的焦點便會轉向於,探問是遇到了什麼樣的特殊情況使得這一個脾氣好的人竟然發起了脾氣。

這就好比是最先前的例子,不論所得的數值為何,當它不能夠正確的配上度量它的單位之時,它都不具意義。

養成條件化的觀察才是完整對於事物的覺知方式。其所得結果才貼近於事實的面貌。其實這個方式也就是對於「因-果」的觀察方式。任何「果」能夠成立必然是具足了「因」。而「因」即是「條件」。因此,完整的觀察必然包含「因」與「果」。依此,看見人的行為,或事物的發生,不但是去看見行為或是現象本身,也連帶一併問出為什麼,去尋求它產生之因。如此才能避免白白看見事情,所得的結論卻缺失、偏頗。

我覺得,這樣的觀察方式,也是思維的虛妄性的一種展現。無論是任何有形或無形的結論,它都是存在於「特定條件」之下,當條件不再成立,結論也就無所依憑。而每一個思維的存在,也是這樣的性質。只是我們有沒有意識到先於它們而存在的那些條件而已。

那麼,這就是容器之意了。


2 comments:

  1. 讀著
    "具體的世界裡,就如同是拿不同單位的尺丈量長度。"
    這段文字時

    我想到的 是 韓片- 傻瓜...

    這段文字可以直接拿去當這部片子的觀後感...

    .

    ReplyDelete
  2. 當使用容器時,你是在容器之外,而裝乘的結果,又成為你的容器的外延,從變動的外延來看,容器的內涵本身無法確立,因此用容器的概念是我們無法認知的,因為它沒有同一性(identity)。

    條件化的方式所產出的一定是綜合命題,是屬於經驗世界觀察的成果,然而觀察者本身卻是不斷地變化,而其觀察成果永遠無法成為普遍客觀的東西,因為它包含了經驗的內容,而非一種純粹的形式。

    形式之所以成夠成為普遍客觀,正是因為它沒有經驗內容,也就是不存在能夠認識的主體-我,因此它成為了超越主體的東西,也不會受到條件的干擾,而如實地顯示(show)它的樣態。

    存在當然能向存在者開顯,但並非主觀的感知,而是一種客觀的事實,否則開顯的內容便無法傳遞,若不能傳遞,我們根本不能知道其是否真的開顯,除非你跳出存在與存在者以外,就能夠清晰地看清一切事物的真相。

    如果你認為有什麼東西隱藏在語言裡,那麼就表示認識的層次不夠,必須更上一步。當用眼睛來看世界時,是看不到眼睛本身的,那麼你如何知道自己真的自己,這個限制永遠無法跨越,除非你可以不透過眼睛的呈象而看到自己的眼睛。

    不是眼睛的眼睛,才是真正的眼睛,不過這已經到達了語言的界限……

    ReplyDelete





...................................
思念之物。
[三五] 07.05
活著實在需要花太多時間思惟,日裡夜裡尋覓最真切的道理,涵容的方法。只是心也需要休息,那就讓它什麼也想不起。除了落著一絲淡淡念,憶佛。

[三四] 05.08
我不是一個停留於事物表面的人啊。

[三三] 04.23
去吧。去誠心的尋求一條得以真實遠離苦痛的道路吧。

[三二] 04.19
因疼痛而不斷虛擲的人生依然持續。

[三一] 04.01
沉淨。像是雨水洗刷過後而被陰天晒乾。

[三十] 03.08
祝我生日快樂。

[二九] 02.25
謝謝你的幫助和寬容,我永遠感懷。

[二八] 02.20
我願保祐自己的靈魂,不再落入折磨的痛苦之中,願從傷害中遠離,終得安詳和力量。

[二七] 02.18
如果能夠包容彼此的不同,那是不是也是一種同?

[二六] 02.07
看不見。並非是不在那裡,而是看不見。看不見,因為不在心裡。

[二五] 02.05
人不可以追逐影子。看見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的問出那是什麼。

[二四] 02.04
今天美好的渡過了,已是昨日。

[二三] 01.31
就算大部分的時間被鎖鍊鎖住,在那些鬆開的時候,都要努力,飛翔。

[二二] 01.28
如果認真的都看見的話,我其實好可憐。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所以會厭恨自己也是必然的。

[二一] 01.22
那並非是答案的問題,而是聽見答案的人呀。若是求取不得,只有靜觀靜待。
...........................................................................






-- 謝謝你的閱讀。隨便引用,沒有著作權,但請儘可能保持文章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