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之伊甸的故事裡,因為主角瀧澤偶然的知道了將會發生導彈攻擊的情事,而以近乎犯罪的方式,動用了另外兩萬個neet的力量,疏散了當地的居民,而造成沒有任何人傷亡的局面。但此一作為卻讓事件從表象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自導自演的劇本。終究那些被疏散而得救的人,和那些協助的人,敵不過心中的疑慮而從感激之情轉變而為責難之心。
為了平息這些惱人的言論,主角於是從原本拯救眾人的角色,擔起了這一切的責任,宣稱自己即是引發了這場攻擊的的恐怖份子。而在個事件的最終,也就是本片的一開始,主角選擇了將自己的記憶刪除,做為自我生命的另一個開端。
對於喜歡或是熟悉日本社會文化的人來說,這部片肯定有很多的可以探討的感想。像是日本的極右派的思想,以導彈攻擊做為社會改革的激烈手段,或是neet這類族群的特殊社會現象,還有漫在每一個角落的社會不平等,階級或是世代的互相作用現象…等等。就連JUIZ這個角色和其本身力功能,都有很多可以探究的地方。
那麼來說說救世主吧。也許隱身在炫麗的劇情背後,問著一個深刻的問題,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作為,可以被稱為救世主?當然故事尚未終了,對我而言,劇本至此也並未脫離了「救世主」這個或許是宗教上的意義:為眾人背負起一切罪惡,自我犧牲。大膽的想像,也許在最後的結局,或許是救世主創造了一個人類新的局面。
但我心裡想,那是不可能。不論是在故事之中,或是跳脫出了故事之外的現實,都是不可能的。我覺得每一個人如果願意深刻的問問自己的心的話,也會可以感覺到不可能的現實。人類的任何局面只能為人類共同創造。凡人的心,都有自利和利他的兩面,都有善良也都存在惡意升起的可能,那就是救世主能為的極限了。
這個極限就在導彈的事件裡,被清楚的表述出來。明明是一件天大的善良,卻也會演變成為攻訐的焦點。想像之中,能夠有什麼樣的事件,能夠將人的心靈向上提升?有什麼樣的感動,可以充份到不讓任何人產生疑慮?很難思考吧,想像不出來吧,這世界有著什麼樣的救贖,是可以拯救所有人類的心靈?沒有這樣的事件可以存在而發生。終究人仍然只能以自己的速度,慢慢的更新。也許一時的感動,可以讓人開展出美好的善良,但卻也只能是維持一時,或是又一時。所以,頂替眾人的罪過,將一切的惡意歸於寂滅,那真的是極限了。
人只會在自身的經驗裡思考,卻很難將之推於經驗以外的東西。也就是人的限制。在導彈事件中被救出的人們,並非能夠去感受,若是不幸真的發生,自我或是自我身邊的人,將是如何的慘狀。因為畢竟不幸沒有發生。但對他們的主觀來說,仍然是不幸。因為即便是安然無傷,卻也失去了珍貴的家園和財物。生命的可能損失不是真的發生的事情,但這些財產上的損失,卻是親身經歷。人親身所受的災禍,足以超過那些更大卻未發生的災禍。
於是人無法去思考可能原來會有的極度損失,而只能就眼前的損失產生現實上的疑慮。質疑事件的陰謀便成了思維主要的標地。那麼原先盡一切辦法救人的人,反倒是要為了可怕災難無法發生而導致的其他結果負責。又像是一個天大的笑話一般的荒唐。
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但如果它可能實際發生的話,我想結果並不會偏離故事太遠,或說,就會照著這個劇本這樣的發生,除了真相會永遠的被人類的思維埋沒,而沒有得以彰顯的一天。
我覺得。人真的不得不重視自身經驗的影響性有多大的這件事情。人或許可以反省自身經驗之內的一切事物,所有見聞,所有思想,但卻是那麼不容易反省經驗存在的本身。當然,人可以在思維空間之中,做各種假設性的思考,但那與真實經驗發生結果的影響性比較,那真的是太過於微弱了。
什麼時候呢?人感知到自己活生生的就困在這個以經驗為基礎的空間之中呢?有那麼多那麼多其他的存在,因為無法被自我心靈所觸及,而就如同不存在,沒有意義?我想人並沒有發現,那些已經存在的心靈之物正是遮止那些不存在進入的根本原因?就好像,一個想法的存在本身,就阻礙了另一個想法的出現,這是必然的現象啊。
* 故事裡的瀧澤,在戲裡被稱為No.9。在探討各個救世主所作所為之中,九號才是正貨。為什麼呢?因為「九」和「救」是同音吧。我說,這真是太老梗了。
Saturday, 29 May 2010
救世主
Friday, 28 May 2010
訊息的假面
「大部分的人根據不確定的訊息,和對自己有利的傳聞,就隨隨便便的改變了自己的意見。」
這是東之伊甸裡,印象很深的一句話。話語裡是在說,人是如何輕易的就在心裡背叛了曾經拯救自己的人。訊息的不完整,或是吝嗇於將所有可得的訊息加以思維,整理出貼近事實的樣貌。與其說是責難官方的疏忽,或者更應該是每一個人心的疏忽吧。
背叛。很日本式的用語。並不一定符合事實的發生,但我覺得若是拿來形容心中的轉折,卻倒是很有滋味。
這句話讓我想到攻殼裡久世說的另一句話:水往低處流,人的心也往低處流。這句話讓我品味了很久。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看著身邊和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每天徘徊在不停的訊息川流,我覺得,人都是思考的,沒有一句話,一篇文章,不是經過思考而得的結果,只是人對於思考這件事情,的確是疏忽了。
認真思考並不表示就不疏忽,沒有想到疏忽的可能性存在,就是疏忽。在與自己相關的事件上選擇有利自己的方向,在無關的事件上旁觀,以為自己是正義的第三者。疏忽的言論充斥著到處都有。有的時候,我甚至覺得思考的過程就像只是為了將話語穿上邏輯的衣裝。
而我認為這整個事件的背後,還是圍繞在一件事情上,人是主觀的。而這些最後被表露出的結果,就是每一個心靈將所獲得的訊息拼裝成自我想像之後的模樣。沒有任何的成份去注意這成品是否與原來的可知的事實相符,而當發現其他與自我不相符合的時候,就執以為自己為唯一真實而加之以對抗或是踏伐。
而真正的聲音是什麼?如果有那一個原初的聲音的話,也早已經淹沒在思維的河流。
續說主觀。
與其說是沒有意願,我並不真的認為那是動機的問題。但或許它真正仍然是動機,只是存在於更上層的意識裡,估且這麼稱論它吧。人總是以為自己眼見真實,甚至在許多時候,覺得自己比起其他的人眼見更多。看見的景象,聽見的聲音,吃進的味道,似乎都比起其他人來的更細微。多一個訊息量的時候,心裡就多生出了一道衡量是非的道理。
這並無可厚非,或說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有很多人喧稱自己是正義之人,儘管不說出來,心裡也認定自己是正義的。就好像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可以聽見不只一方的聲音,而可以成為超然的獨立第三者。或是可以對於某種弱勢感同深受,而為之奮勇抵抗。眾人的聲音本來就很力量,事實上很多事件的結果,並不如臺面上所見,為特定人士所主導。事件的發生,是許多共同意識所造就的結果。即便是放棄參與,也仍然是一種意識傾向的顯現。
有趣的是,不論在哪一個層次的問題上,人們總是忽略自我之意識傾向。人並未察覺,所有的認識的過程都是自我主動的結果。人以為自己眼見真實,那不如說是選定了立場之後所見的主觀。人幾乎沒有能力去反省,為什麼這是我眼裡所見的樣貌,為什麼這些是我的心靈浮出的感受,而為什麼那些是我之為我的意識所抓住的點。人沒有發現,自己所見所知所感受,從來不是獨立於自己之外的事件,不是真實,而一直以來都是自己,完完全全的自己,人的心靈從來沒有一刻離開自己過。
人就是這樣的一種主觀的生命體。任何的訊息都可以因其所希望表述的立場,而成為其立論的材料,不論是多麼客觀的數據,或是任何早已既成的事實。語言文字之奧妙啊。不同形式將之以書寫,不同的程度的將之以表現,所有的訊息隨人之心,長成人所欲望的樣子。以人之心所想像的面貌繪出,栩栩如生。
總是,是非有是非可以被論斷的基礎,不同的訊息給予不同的立論支持,為是或為非,很少而得以直接論定。但人的心這樣的歷程卻從來沒有改變過,不論是正直一點或是自私一點,嚴格一點或是溫柔一點,清晰一點或是模糊一點。所得到的結果,不完完全全是自己的產物嗎?而這得到的產物又將如實的回過頭,再次塑造那個做為自我感知的原點。
我曾經做過這樣的嘗試,因為訊息量的不足。如果將一個人想像為全然的邪惡呢?那是如何的情況,而同時又再將之想像純粹的善良呢?所知可觸及的現實並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而可以看見心如何的重組所得的訊息。在重組的剎那之間,什麼是真實,什麼又是可知可了解的現象?如果除卻了那些用以組織劇本的念頭,訊息的本身只是像碎片一樣散落於心靈的東西。不形成為意義,也在瞬間失去了感受所依,沒有了感受,也失去了可以做為評論基礎,而無法再延伸出更多意想與相互交疊的感受。
在這個過程之中,有一件可以做為事實的真相被清晰的展開。我不能論斷任何的邪惡或是善良,除非我依止了自身的心靈,或是行為被展現的那個初始心靈,訊息的本身不能表現任何意義。我將必須抉擇,自我的心靈或是他方的心靈,做為這一切意義產生的依憑。或許就這一個事件而言,仍然覺得惋惜並未得到對方懇切的陳述,而我終究無法以自我心靈的想像去代替自我之外的他方。於是,有的時候,我以自己的心靈去描述出事件屬於自我的長相,以自己的感知,以我所能有限對於他方的認識。而或者,在描述成形的同時,我也讓訊息就這樣像碎片一樣的在心靈之中繼續漂流,宛如它們從未形成任何的面貌。
也許深深的意識裡,我仍然等待,等待它們有一天可拼成一幅美麗的景像。而它的美麗,不在於沒有缺陷,而在於真實。也許一直至今,我並未放棄做為一個主觀的心靈,仍然可以觸及真實的想望,雖然我已經慢慢的了知,所謂的真實,在做為遙遠最上層的地方,仍然還是心靈的產物。但如果是這麼說的話,我仍然沒有放棄的,是以自我心靈之能力,去觸起另外一個,或無限多個,和我一樣的,心靈。
Saturday, 22 May 2010
隨談我
說起來,這幾年我已經並不是那麼熱衷於世界上發生的事情了。不論是地球暖化現象,或是國家的前途該往哪個方向,如果教育是這個樣子繼續,我們的孩子會有什麼未來。
當和朋友聊到話題的時候,我說出了這樣的自我陳述。
並非是變得冷漠了。依然是在那些可以有足夠理性的事物上,盡自己的每一份心力。照顧這個環境,實踐著我所以為的善美。
是變安靜了。知道多一分訊息或是少了一分,世界並不會有所改變。我也不會有所改變。因為記憶之中,事件都是以某種相似的模式在發生。天災或是人禍。事件可能很微小,可能很嚴重,影響可能很短暫,也可能非常深遠。心已經不像過去那般隨著它們起落。只是很安靜的看見了它們,和沒有看見它們。
就好像已經很久不再思辯,為了正義而殺人,是謂正義嗎?如果不是的話,那麼死刑的合法性來自於哪裡?這是思維上的事情,概念的爭論。究竟是人類的戰爭在歷史上從無間斷,以正義之名的只有更為激烈。
理念的問題固然深刻而有趣。人類會走向什麼方向,或許答案就在其中。但此時我更想追逐的是,為什麼。眼見可知的事實,是結果,若是結果,就有其必然產生之因。
就在於我發現了,眼見的一切,這個世界,都不過是人心的產物。
相信無論是誰都會認同此一陳述。除了上帝論者吧。但言語畢竟是言語。而我是真實的在自己的心裡,感受到了此一論述。所以對我來說,它不是句言語,而是栩栩如生的現象。所以每看見世界一眼,就回見了人心一遍。我們以為那是自己之外的世界,不是的,是人的心以物理的方式顯現的樣子。
世界遼闊,那是因為心何其眾多。自己身為其中一分子,意義仍然相同。我身邊的一切,我所擁有的一切,即我。當然它在下一個層次,皆非我。但暫且不談。
我們總是在思想與感受裡尋找自我。卻不覺人的思想與感受是深受環境與變動影響。沒有一個純粹的存在,而是各種訊息交疊滲入的綜合體。那是我嗎?或該說是我以為的我。思想裡,我所以為我,一時一時不等同。他所以為我,一人一人不等同。但還是可以有成為共識的基礎。那仍然是自我之心以物理的方式顯現的樣子。
我穿的衣服,我吃的東西,我發出的聲音,我寫下的文字,我因為我的存在而產生的東西。那個自己,很具體。無有爭辯。畢竟這就是我會選擇留在身邊的,而不是另一個心靈的選擇。人忽略了己之物,己之行為,還有思想做為思考的產物,那是我。當我評論著是非,那並非是世界的是非,也並非是他人的是非,那是我的是非。
我以為我看見世界的客觀,不,那從來都是我的主觀。
於是我回到了心靈。必然在心之中有著什麼不斷發生著什麼,而導致一切的產出,無有停息。物質或是歷史。或許某種層面而言,此路是離開了價值及意義的思考。但我仍然想先問原初的問題。在說是非之前,我想先說為什麼。就像是在讚嘆天空晴朗之前,我想先知道為什麼天空會晴朗。我並非是認為價值不重要,畢竟方向永遠來自於價值的取決。但或許,在現在,對我而言已經到了某種滿足,或是觸碰到了某種不得已的極限。
應該會有另外的那麼一天,它會再度回到眼前。以另外更深的意涵去展現。我終是可以微微的感覺到它一直存在。真理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但它會回答最後的那個答案,必然是價值的顯現,或說使價值得以為價值的本然。我更相信這是一個不斷循環的漸次過程,而這段旅行,將會是非常非常的漫長。
Saturday, 15 May 2010
人類觀察記。02
Stockholm syndrome
此種因心裡被剝奪後獲得回饋,因而產生異常的正面效果,最極端的例子莫過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之所以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原因在於首次被觀察到這個現象,是在斯德哥爾摩1973年的一起銀行搶案,其中被綁架的人質,在綁架的過程之中,和綁匪產生了情感上的依附,甚至在他們放救出來之後,仍然繼續的幫助綁匪逃亡。在沒有被給予任何的好處之下,最強烈的敵人竟然變成了同盟。而這個現象並非只是一個特例,根據FBI對於綁架的研究統計,約有27%經歷綁架的受害者,出現了這個症候群的症狀。
已經有一些研究指出了幾個形成斯德歌爾摩症狀的必要條件,像是,沒有身體上的虐待,人質被與外界完全的隔離,綁匪展現掌控人質生死的能力,因此讓人質認為與綁匪配合是最佳的選擇,以及綁匪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仁慈。這些條件被列出的同時,也讓原本令人吒異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變得不那麼難以理解。
綁架可以說是最極端的人身自由剝奪,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將被帶往何處,是否將會被施暴虐待,甚至連生死都掌控在別人手裡。此種心裡會產生的恐懼無法想像。因此,當人質發現想像之中可怕的狀況沒有發生,並且還被提供食物飲水的照顧,如此被剝而獲得的舒緩,反而讓人質對於綁匪產生了正向的感受。因為實質上加害他們的人,同時也是將他們從極度恐懼之中解救出來的人。
心裡剝奪的情境,本就讓人產生情緒上極大的起伏,再加上與外界完全的隔離狀態,此種狀態之下,更容易加強孤立在一起的人之間的依附關係。就好像本是一起流浪逃亡的伙伴一樣。
有趣的地方在於,人質們並不真的忘記了他們自己是受害者,也並非失去理智而誤將綁匪認為是幫助他們的對象。他們心裡很明白綁匪是將他們拖入如此險境的人。那麼,為什麼,人仍然會像是發狂了似的,反而將傷害他們的人視為依靠者,甚至產生了情感上的依附連結?這似乎仍然說不過去。
人會對於自我所產生的感受以及自我做出的行為,為其找到意義。那通常會是合理並且與經驗一致的解釋。有一個例子是這樣的,去問一個被催眠的人,為何要打開窗戶?其人並不知道自己在催眠的過程之中,被下了打開窗戶的指令,於是便回答,因為覺得空氣有點悶熱。
另一個相關的例子則是認知失調現象。人會主動的去解釋自己的行為與認知不一致的現象,而使之一致。像是讓一群人從事同樣一份工作,其中一部分的人給予一般薪資,另一部分的人則給予很低的薪資。而後請他們分別評定對於工作的喜好度,結果是,得到很低薪資的人竟然會比得到一般薪資的人,覺得自己更熱愛這份工作。
回過頭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似乎也是存在相似的歷程。受害者在經歷極度的恐慌之後得到緩解,雖然緩解的來源仍是來自於綁匪。如果更仔細觀察的話,便會發現此種緩解只不過是相較於極度的剝奪感受,而稱之為緩解。但卻因為主觀感受上的落差,因此在心裡顯現出很大的安撫與舒緩的回饋作用。
問題就出在這個被放大的正向心理覺受,該如何被處理?認知上應該是要憎恨的對象,卻產生了溫暖。不能說原有該的憎恨理由消失了,而是原來的恐懼焦慮無助,各種極端的負面感受,在各種生存條件被緩解的當下,被隨之而來的正向情緒所取代,這並不能說是那些負面的感受不復存在,而是人的情緒本是一時一時的隨著環境刺激而變動著,正負向的情緒感受彼此是拮抗的。因此,被緩和下來的人質們,必需要面對的是,自己竟然對於那些傷害他們的綁匪產生了正面的感受。
因為一般人並不會知道當自己被剝奪後復得到正向回饋,此回饋在心裡產生的主觀感受會因為先前的極度剝奪而被擴大許多。這就好像當一個極度飢餓的人,當他可以獲得一個麵包,就算是再普通廉價的麵包,心裡也會產生無限的感懷,那是我們平日衣食足而得到一個精緻好吃麵包,所不能比擬的。
於是人質們為了解決認知上應該憎恨與情緒上卻出現正面感受,兩者之間的不一致,便會產生各種想要使之靠近的想法。例如像是開始思考,覺得眼前的綁匪其實本性並不壞,或者必然存在什麼特殊的原因使之做了壞事,在自我解釋之中進而產生諒解與同情的心情。而這些為了要使認知與感受平衡的心理歷程,又會更進一步的讓當事人在反觀自己的時候,產生更深的認同或是依附。像是「我竟然會去替他想,我一定是對他有好感吧。」或是更深的「我對他有好感,那是我喜歡他吧。」這同時也是因為,一般人並不知道當自己被隔離或是在不安恐懼之下,人與人之間依附的心理作用是非常容易發生的,因為在這樣的情境會使人自然產生很大的依附心理需求。
所以,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就這樣發生了。
小結:這不是什麼虛幻的事情,而是一個人可以一直不斷的觀察到自己的心理歷程,它會就這麼虛幻地,在自己的監視之下,確確實實的發生。以及,人是主觀的。這個主觀可以產生的影響性,遠比想像的還要巨大。
Tuesday, 11 May 2010
人類觀察記。01
寫人類觀察似乎是有點冷酷,不過這也正剛好符合某種面向所得的結論。
看著老太太跑老遠去為病床前的老先生買晚餐。然後幫他裝盛好,放好餐筷與湯匙。老先生生病,胃口並不太好,行動也有些不方便,花了大半時間也只是吃了一兩口,就吵著不吃了。為了要補充生病的體力,老太太好說歹說的,勸了又勸的,幫他在湯匙裡將飯菜都配好,方便他一口能吃下,老先生這才願意又再吃了幾口。老太太看著老先生吃下了。滿意的笑的嘴都合不攏。還一邊說著,老先生生病住院,幾天都陪他在醫院。回家還要洗衣服,因為太累了,衣服先泡著洗衣精,就去睡了。等醒來的時候,才又趕緊將衣服搓揉過一遍之後,才放洗衣機裡洗。她感嘆的說著,老先生不能行動自如,上廁所經常會弄髒衣物,要洗的衣服變得好多好多。她像是在抱怨著做這些工作的辛勞,但我看見了她笑開的表情,她是那麼歡喜的,心甘情願的,做這一切照顧的工作。
我看著他們的互動,心裡想,這真是意味深遠啊。
你想呢?如果你為一個人備好飯菜,他就這樣順著你的意吃下了,或是另一個情境,他起先不願意,然後你試用了各種方法,才讓他願意吃下。這兩者比起來,對方帶給你心裡主觀的滿意和快樂程度,哪一個會比較高呢?如果只是就這字面的義理來說,大部分的人會推論是前者吧,但實際的情況卻是,大多數的人會不自覺地,在後者有程度更高的正向感受。
這可以有兩個原因。在後者的情境之中,起先因對方的不願意,讓事情的發生與我們所期待的相違背,如此便會在心裡產生折挫的感受,可能輕微到連自己也沒有特別去察覺。因為事情的發生違逆了我們所認為,自然而然在第一時刻,我們就會想要去將之扭轉,於是便會去做出其他更多的輔助行為,好言勸說,或以其他事物做為答應的條件等等,總是,人會為了達到自己所希望的結果,去付出努力。而後,當事情發生轉變,從與願相違變成了與願相從,那心中所得到回饋,其感受也因之而加倍。
人心裡的感受,並非是隨著回饋而固定,等量的回饋,並非造成等量的效果,那是變動的。若是起初的挫折感越深,而後得到回饋補償時,即便是同樣的回饋行為,產生的滿足感卻會因此而更大。同樣的,如果付出的努力越多,即使是同等的回饋,主觀的滿足感受也越大。
另一個原因在於,自己所付出的努力。當我們付出的越多,表示自我的涉入越為深刻。再加上人都有因為困境出現,而想要去克服的動機。而因克服困境所得的正向回饋,即便是不起眼,也對於自我意義深重。這就好像是,只有是自己付出一點一滴血汗換來的,才方知珍惜。持續的獲得,容易產生厭膩,而剝奪卻往往使人產生動機和欲望。這是人性。
於是,這就產生了這個世間,像笑話一樣的結局。勉為其難而吃下飯的人,竟然比乖順吃下飯的人,更讓人引發心疼喜歡。難搞或是叼鑽的個性,卻是讓人更加重視珍惜。
這在團體之中也是這樣的。總是隨順的人,不特別被重視。而那些非常有自我意識,表現出明顯個人態度和偏好的人,會被大家所遷就。道理也是如此,隨順的人並不容易被大家留下印象,而那些會充分表現自我的人,則會讓人為了去配合他,而記得他的規則與喜好。
所以,這樣說起來,心性好的人反而是比較吃虧,不是嗎?
表面上是的,但也只有表面而已。
* 有很多時候,與其說我們愛什麼東西愛的要死,不如說是我們被那個東西整的要死。
* 人的情感與自我的付出成正比,非是得到。在志心一意付出的時候,切記不要迷失了自己。
* 如此彰顯操弄人之輕易,絕不在於教導。而在於提醒,莫落入此等情境而不自知。
* 人生之中,能順應他人所願所求是上德,是會帶來幸運的。若是允許,便依自己的狀況盡力而為之。
Monday, 10 May 2010
Sunday, 9 May 2010
母親節快樂
母親節到了,總是要探問媽媽有沒有什麼想要的。這個週末她也還在加班中,卻接到她的電話。她說,你猜母親節媽媽最想要什麼?我心裡想,大概是希望我趕快考上國考,她就可以安心的退休了。沒想到,她卻說,希望你健康快樂。我跟她說,好。
後來還是買了頂漂亮的帽子送她過夏天,是世界上最疼愛我的媽媽。
Saturday, 8 May 2010
Thursday, 6 May 2010
照顧健康。後記
今天去了一趟急診病房。看見許多在盡頭處的生命。看見一床床等待病房的人。那已經是一個環境上等的地方。遇見了一個很好的護士,像是死寂裡的天使,她的聲音有讓人安心的力量。
感觸很多。
心裡有很多不願意。不忍。
人在健康的時候,心無處不飄移,靈利善良也懂得算計,就好像伸出手就可以改變天。而在最後,活著只是為了活著。為了還有一口的力量,支持著仍在身邊的人。活著也許本是希望。
人的腦海總裡可以有無窮想像。可以充滿思維,可以有無限感受,狂喜乃至於極悲。但不管心靈無時無刻著落處,日子是一天一天的過去,人一天一天的老化。現實是,每天仍然要吃飯,要工作,要活。那將人緊緊的拉住在現實。就算覺得一切都好不實際,人的形體卻是那麼真實的會痛會癢會餓會累,無法否認,不能排除。
死氣沉沉的文。結束好了。
Wednesday, 5 May 2010
照顧健康
今天聽了一席不錯的話。
「每天走在街上,看到那些年過五六十歲的人,有發現哪一個人體力比現在的你好呢?哪一個人身體的狀況與氣色比你好的呢?如果沒有的話,是不是當你到五六十歲的年紀,現在所見的他們,就會是那時候你的模樣?那就是你現在可以看到的未來。」
真的是這樣的。在經過了思考之後。雖然我們總是認為自己不會是那樣的,不會是生病的其中一個。但那真的只是我們天真的不理性,以及某種過於敷衍的自信。
在心裡學裡,我們把將他人的經驗,想像類比成為自己的經驗,這樣的事情叫做觀察學習。這種學習是不容易的,因為那必需要透過思維的方式,去獲得經驗知識。當事情並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學習是困難而有限的,我並不真的認識了誰,可以因為「知道」而學的很好。我體會過很多次,在不同的事件上,儘管可以預想的非常真實,但那跟事情真切的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可以充分的體驗與感受,還真是完全的不同層次。
人總是要真正的自我經驗,才會真實學習。人都是要真的生病了,才知道健康的重要。那是在人還年輕健康的時候,完全沒有辦法領受的。我自己認真的觀察過很多次,在每一次生病的時候體驗那種身體的不舒適,感到失去健康的嚴重與可怕,然後覺得身體好好的真是幸福,而在不久痊癒之後,完全的忘卻了生病時候的難受。那並非是不知道生病難受,而是那難受的感覺消失了,便無法在自己的覺知裡重現那樣的病痛之感。所以健康的時候,是那麼容易忽略生病的痛苦,只有再到下一次生病,才又回憶起了生病的難受。這個在心理學叫做回饋學習。
這樣說起來,這件事情是讓人感到無奈的。似乎人必然要到失去健康方能體會健康的珍貴。我常常就這樣觀察著各種人們因為認知的侷限性而導致的各種差錯。但不知道這樣事情的人,在其中也就不以為意。也就是說,一般人並不知道人受到自我經驗的有無,有非常大的影響差異。也就不會知道那些不為自己所經驗的事物,很可能會低估了它的重要程度。
所以就把它寫出來,也許透過了這一層的認識,可以有更多的審思。希望是這樣的吧:)
* 觀察學習在佛法裡稱為比量,回饋學習則稱做現量。
...................................
思念之物。
活著實在需要花太多時間思惟,日裡夜裡尋覓最真切的道理,涵容的方法。只是心也需要休息,那就讓它什麼也想不起。除了落著一絲淡淡念,憶佛。
[三四] 05.08
我不是一個停留於事物表面的人啊。
[三三] 04.23
去吧。去誠心的尋求一條得以真實遠離苦痛的道路吧。
[三二] 04.19
因疼痛而不斷虛擲的人生依然持續。
[三一] 04.01
沉淨。像是雨水洗刷過後而被陰天晒乾。
[三十] 03.08
祝我生日快樂。
[二九] 02.25
謝謝你的幫助和寬容,我永遠感懷。
[二八] 02.20
我願保祐自己的靈魂,不再落入折磨的痛苦之中,願從傷害中遠離,終得安詳和力量。
[二七] 02.18
如果能夠包容彼此的不同,那是不是也是一種同?
[二六] 02.07
看不見。並非是不在那裡,而是看不見。看不見,因為不在心裡。
[二五] 02.05
人不可以追逐影子。看見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的問出那是什麼。
[二四] 02.04
今天美好的渡過了,已是昨日。
[二三] 01.31
就算大部分的時間被鎖鍊鎖住,在那些鬆開的時候,都要努力,飛翔。
[二二] 01.28
如果認真的都看見的話,我其實好可憐。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所以會厭恨自己也是必然的。
[二一] 01.22
那並非是答案的問題,而是聽見答案的人呀。若是求取不得,只有靜觀靜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