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是我此生至今最特殊而重要的一年,讓我畫個星星吧。仍有很多想要寫下的文章未竟,希望明年,能將它們順利完成。明年,就是明天啦。對於在這裡陪著我,和看見這文字的你們,一切感謝,一切祝福。
新年快樂。
Friday, 31 December 2010
新年快樂
Sunday, 26 December 2010
心之毫釐
你我的手中,一直都拿著很多的拼塊,也許它們之中的很多,也同是一模一樣的拼塊。只可惜因為彼此心中的藍圖畢竟不同,而早已經將它們拼湊出各自所認為的樣貌,造就了完全不同的風景。只是這麼長的時間,當你我偶爾興致拿起拼塊對應的時候,沾沾自喜的看見那一片一片,以為彼此是如此相似的東西。
Tuesday, 21 December 2010
人心的作用
你說要找個時間休息一下,但我卻買了三明治和熱熱的紅茶,在昏昏欲睡的腦袋裡繼續醒著,回想起你說的話。
那天你跟我說著,都是人心作用的結果。昨日很偶然又聽見這句話,覺得意味深長。我說,那讓人覺得非常變態的是…,你說這世界沒有什麼是變態的,那一切都是在人所能想像的範圍之內,我只能非常同意。不過,我相信你也如同我,不會認可那其中背離倫俗的事情。後來的共識是,歡愉的事情就是歡愉,本質上就是欲望的展現,並沒有需要為它尋求正當化的理由,原來它簡單而明白。
那是因為人不能承認欲望的本質,你補充著。
我並不知道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但仍然願意相信,無論是誰的心應該都是能夠辨明的,在那樣的過程中,知道那是欲望。那有一種特殊的感受境界存在,而成為追求。難道要我相信,那些人都昏了頭,還是那麼笨?亦或是人心的作用能夠達到怎麼樣的無遠弗界,是我無可想像。或許我也真的動搖了,當想到這世間有那麼多的人,以種種高尚正義之名行滿足私欲之事。就像也有人主張,食肉可以度眾生。多的是深信不疑的人,而完全沒有覺察到自己的相信是因為此說法符合了人性習慣偏好食肉的欲望。你說,他們究竟有知而或無知?
我覺得自己越來越不懂得,或許你也一直認為我活在某種天真的高閣之中。
因為你說了人心的作用,而也讓我想起曾經寫過的這段文字,心靈的自由。
回想起來,現在更是覺得感嘆。人如何可能在種種境界之中,找到沒有境界的存在呢?之所以自由,即是沒有束縛,而哪裡會有一個境界是沒有束縛?人說感覺快樂,但快樂不就是一種束縛?那是人仍然貪戀快樂的結果。貪戀種種境界,清淨的境界,神聖的境界,無所得的境界…層層而上,因而完全不能覺察,境界的本質即是束縛,任何再美好的境界都是。當時,時先生給了回應:所謂自由,即非自由,是名自由。是呀是呀,絕對的自由,即是沒有境界。沒有境界,要如何追求?所以,它從來不是追求而得,而是無始永恆存在。
人所能夠感覺到的自由,那永遠都只是相對的自由。答案一直都在。
Sunday, 19 December 2010
不由人
並不是儘可能地將自己從事件之中移去所處的位置,就相對的減輕了自我的責任。並不是對著自己或他人表述,這無關己事,人與事物就會自動的脫去與自我之關係。主觀上的希望,永遠不等同真實作用的現象。一切心靈有互不相侵的獨屬性質,卻也同時共生著這個世界,無一時間斷。關於你的種種無承擔性,那也早已經在不知不覺之間將事件導往了某個方向,而其中歸屬於你的責任仍然以某種心靈的形式一直存在。
Thursday, 16 December 2010
Wednesday, 24 November 2010
修養
你對他說著,你修養不好。他說,是,我修養不好。所以你從此便認定了他修養不好。
這樣難道不是很蠢嗎?
若人對你說,你修養不好喔。而你會怎麼想,怎麼說。我是這樣思量著,如果有人對我這麼說。事實上,有人曾經對我這麼說,但我很糟,我知道,我很高傲。
我其實喜歡古老的時候,人總是可以互相說出違逆的話語,針砭的話語,該認就認,該受就受。而現在的人,一句也說不得。說了就是沒有禮貌,就是不懂做人處事。貓木頭說的好,人的眼睛看見的永遠是自己的深度。
沒有誰會說你修養不好,我也不會這樣說。
* 這是我的生氣文。
Thursday, 11 November 2010
身體健康
因為身體不適的緣故,這個禮拜過的非常不精進。今天去運動才發現連器材都做的有困難。沮喪的時候甚至會懷疑,會不會很年輕的時候就死掉。雖然客觀的說那也並不是件不能接受的壞事。不過我想活著應該有更多需要去完成的事,我因為這樣而努力。我希望成為有能力帶給他人幸福的人,為此,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在眼前,在心裡。
身體是任何的起始,一切的基礎,但我一點都不想要在這個年紀就對這件事情有深深的體會。
Sunday, 7 November 2010
仍然是胖胖
咪咪今天回家帶了HaagenDazs的杯子給我,還有HaagenDazs的湯匙,還有HaagenDazs的紙巾。我知道咪咪是想要跟我玩扮家家酒的遊戲,也很高興咪咪帶這些玩具回來給我。但是。身為一隻小熊,我要的是冰淇淋。
I want my ice-cream.
Saturday, 6 November 2010
又是胖胖
我常常在家裡,就會這樣衝來衝去的,然後衝到胖胖身上,和胖胖一起滾在床上東倒西歪。然後覺得胖胖像是用無奈的心情一般的,觀察著自己的處境。它的眼神似乎是在想著,真是拿這隻幼稚的咪咪沒有辦法,好吧就讓你玩一下好了。
真是每天都在對我行布施的胖胖。胖胖的沒有心靈讓我常常覺得非常可惜。那麼該是向誰感謝呢?帶給我一隻這麼善良的小熊。
Friday, 5 November 2010
大智若愚。後記
想了很久,究竟要怎麼解釋大智若愚的這件事情。後來覺得,要從「布施」這件似乎是無關的事情講起。我相信,布施是一個很容易明白的概念,那就是把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送給別人,不求回報。一般最熟知的就是財施,把自己的錢財送給需要的人。
廣泛的說,布施沒有任何限定,它可以是有形之物,也可以是無形。可是往往我們是被布施這個概念給束縛住了,總覺得布施是有著某種尊卑的價值,好像是要對於弱者貧者,或是出家人,才叫做布施。然而,如果不理會這些附著於其上的感受性,而探究它的本質的話,布施其實就是把自己所擁有,送給自己之外的人。
如果可以有充分的想像力的話,任何的空間物質與資源,都是由心靈所繫屬。當我們是獨自一人,那麼就全歸於自己。而如果不只有一人,那麼就是共同繫屬。而其中誰繫屬的多,誰繫屬的少?由此或許可以有一點點明白,為什麼人與人之間預設的分寸,所達成的平衡是一人一半,眾人均分,也就是對等相待。
而為什麼我們總是說禮讓是美德,就好比在捷運車廂裡的情形。當人多的時候,如果我們自己不坐座位而讓給他人,也就是在共享的資源之間,讓他人心靈繫屬多些,而自己少些。這些相類似的事情,在生活的每一時刻裡是不斷的發生著,就僅僅是禮讓他人一個步伐,也同是這個道理。而布施就和這是一模一樣的東西。
或許由此就容易了解,為什麼大智是若愚。捷運車廂裡的故事,一般是個理性聰明的人,總是會為自己找好一個位子,如果沒有座位,也會替自己找好一個方便站立的空間。但若是有一個人,完全不做這樣的考慮,就隨便的找了個不好的地方站著,然後隨著車廂左右搖晃著,在他人的眼裡,一定會覺得這個人笨笨的吧。只是聰明的人,並不會想到,這個行為的本質,卻是讓其他的人得以享有更好的座位或是站立空間。
我們總是以為,佈施是一個意圖性的事情。那是一個特定的作為,要先起一個布施的心念,然後去執行它。這才叫布施。但並不只是這樣的,有心意無心意的行為,只要造成了利益他人的結果,都是布施。依這個道理去想,那些並不懂得為自己所考慮的人,儘管或許並沒有特意的在為他人考慮,卻可能在無形之間,比上其他的人行了更多的布施。
依此,回看在大智若愚一文裡所提及的,「…他們反應比較慢,沒有機靈的腦袋可以隨時隨刻贏過別人。與人相處,他們沒有什麼自己的堅持,或者即使有自己的意見,也很容易就選擇放棄,而以別人的意見為意見…」總是讓別人佔有比較高的位置,總是以他人的利益為優先,無論有意無意,這樣的人很可能一整天,無時無刻都在行布施。
這樣說起來,那跟一般般的我們,只有想到該助人了,才發起愛心去幫助,去做出一個個布施的行為,比較起來,我們是不是遜色了很多很多?
想通了這件事情之後,一切的吃虧事情在眼前都變得很美妙。就算是覺得被欺負了,也就當作是佈施即可。別人無理的發脾氣,也不用再去爭奪什麼道理,就當作是個禮物,送給人家吧。
眼睛睜亮了以後,布施無所不在。美言是布施,批評也是布施,當然所考慮的面向是複雜的。也有很多的時候,以為自己做著好事,卻結果不是那麼一回事。說起來簡單的事情,其實也都費思量。於是,我花了很多的時間觀察人,觀察人們的言語和他們的行為,想著每一句說出的話,每一個決定的行為,它們會帶來的意義。表面的影響,和深層的各種可能性。
最後還是想說,對待人好,是很珍貴的事。我在這件事情上,有著很深刻的反省。那麼這就留著之後再繼續。
* 《十誦律》卷50:「有五種施無福:施女人、施戲具、施畫男女合像、施酒、施非法語,是名五無福施。」意思是:佛說有五種布施是沒有福報可言的。布施女人供人淫欲、買春或修雙身法之用。布施遊戲嬉戲之器具。布施男女交合的畫像或雕像。布施酒。布施不正當的技能或錯誤的知識,像是教人偷騙搶拐、販賣人口的方法,或指導雙修成佛等。
Sunday, 24 October 2010
安全
活回來的時間是三點零六分。回想起可以鎮定的理由,因為夢裡的你,和現實裡的你。雖然那些存在都只有虛幻的心境,畢竟沒有任何的真實觸接。但我仍然必需要承認,僅僅是那些細鎖的碎片,對我仍然有效。
我害怕聲音。遠比任何人想像之中的害怕。那就像如何也阻擋不了的靈魂入侵。發脾氣之後的聲音,雖然沒有一樣是針對我。無法理解產生可怕的原因。比起其他可以有所做為的人,我完全的失去能力。我沒有說什麼話,只是躲著不停掉眼淚。我不懂為什麼難以承受,那些也不過就是人的活動,腳步、開門、關門、清洗東西、電視....。
因為想起了曾經被發脾氣的恐懼,而對應起了自己嗎?
最後的意識停留在,終於安靜了。
在夢醒之前,很想到哪裡去找一些安慰,但沒有一個空在那裡的人。人們今天都很忙碌。生命的時程很趕,只有我去加入原有的進度,沒有誰會為我而等待。而事情的變化永遠在預期之外。雖然總是好心的,告訴我仍然有空間,並不一定需要跟上,我知道那是給予我的寬容。
事實上我沒有空間。除非我能夠給予自己一個家。短時和暫歇性的完全自我隔離,對我非常的重要。
Saturday, 23 October 2010
直認。續
以任何自己可以明白的方式,企求了解,是再不過自然。而多數的時候,這莫過於是理性的,而也能夠達到某種程度的了解。認識的歷程,也就是這樣。不過,似乎並不是所有的企求了解,都可以因為自己的各種探尋而成功。努力的趨近,有的時候卻是會走更遠的路。
我突然的明白,這種窮盡自己而達到了解方式,在心智的運作過程之中,其實也是將所觸及的訊息,以任何可能的方式放進自己的框架之內。於是,當這個眼前所觸及之物,無法理所當然的以自己所知去解讀,勉強而得的結果,是徒勞無功。如同在大智若愚裡說,很多時候因為我們不懂,所以不能相信,道理就是字面上所說那樣。因為這一個不能相信,而去尋求了許多其他的詮釋,反而離它所要表達的意思是更遠了。
我發覺,人們仍然必需要承認,有些道理,是遠在自己之上。就好像沒有人會說,自己是全知者。那麼,有我們無法及企的道理存在著,這是必然。與其勉強去理解,或用盡自己所能想像,不如安於不能知的狀態。總是我們的人生會不斷的前進和努力,當自己所知的範圍漸漸擴大之時,或許曾經的不能明白,未來就會著落於我們能懂的範圍。然後就這樣,一直不斷的擴大,擴大。
不能夠因為自己的無法體認而否定。這是在這番道理背後所呈現的道理。我越來越相信,很多以為深奧的道理,它們是簡單的。是我們誤會了它的深奧。並不是說,它不深奧,而是它是深奧,而非複雜。那不是腦袋轉幾個彎的問題。不是這樣的推理。
所以深奧難懂的,從來不是思維之中需要層層反轉,而是文字所呈現的境界仍然遙遠。當可以領會,方知文字只是如實的描寫。這就是直認。我越來越相信,有很多我所讀不懂的內容,橫在心理解不開的謎題,都是同是這般。養成複雜的心思,並不會有什麼特別的幫助,如果有一天道理可以懂,那一定是以再簡單不過的方式。我想,這是一種思維的習慣。
讓文字只成為文字,意思只是意思,就像樹從來都是樹,花一直都是花。天空就算不停變幻,也從來不會感到迷惑。如同長久以來,那些我們習慣直接經驗之物,那樣的認識和體會,是簡單而直接,沒有複雜的思維與想像,即便是感受,也是直接。沒有任何的多餘,存在能知的自我與所知的客體之間。
沒.有.阻.礙。我想,就是這個意思吧。
在科學的思維裡,長久以來有這麼一個共識。如果有兩個以上的道理,可以解釋同一個所知的現象,那麼最簡單的那個道理會是最接近真實的。最近,耳朵裡一直響起這句話。想著,是啊,是啊,是這樣的。但為什麼呢?心裡想著,它必定反應了某種世界的真實吧,但更明白的它,究竟是什麼呢?好奧妙啊....
如果因為自己的不能領會,而否定事情是如其所描述,或是認定其是某種自己所以為的意思。這也不過是一種將自我不斷擴張的表現,那是推擠而非涵容。憑著什麼而自己能成為唯一的標準去詮釋呢?這很顯然是思維的一條死路啊。
不懂,承認不懂,期待未來有一天會懂,這樣很好。很開心,很寧靜。
Monday, 18 October 2010
直認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某一個瞬間,突然的明白到了某事。就像突如其來的一道光。那可能是曾經思想過解不開而仍然擱置的謎題,也可能是當下正努力求取的解答。一般說起來,這個靈光一現就叫做頓悟(insight)。
心理學也討論這個話題,在研究人是如何解決問題的議題裡。畢竟心理學必需要回答,一個人從沒有沒有頭緒的狀態,一直到成功找到解決的方法,這一段心靈所經過的歷程,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經過研究以後,心理學家提出了頓悟現象(insight phenomenology)的所經過的四個狀態階段,它們分別是「僵局」(impasse)、「固著」(fixation)「孕釀」(incubation)以及「啊哈經驗」(aha experieence)。它大致的意思是說,在困惑的一開始,人會試著想各種可能的途徑,然後在這些可能性之中,一次又一次的重覆相似型態的解決方式,即便這樣的嘗試並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結果。而後在不斷的嘗試之中,其間的差異性可能會幫助找到有用的解答,如果人在這個歷程裡可以去除掉錯誤的部分。直到最後,可能經過很長的時間,也可能很短。突然之間,有一個靈感不知道從哪兒跑出來,即刻就獲得了解決,而發出了「阿哈」的讚嘆聲。
這個頓悟的時刻,又被叫做 Eureka moment,這個詞就是從希臘有名的,阿基里德在洗澡的時候想到如何秤出皇冠是否為純黃金所打造的這個故事而來,意指無預期性的突然發現。
很有意思吧。
不過,即便是看了心理學家的分析,仍然對於那個頓悟從何而來,還是完全的無法理解。就算仔細去回憶起自己任何頓悟的經驗,也依然只是對於那一瞬之間,感到驚嘆奧妙。你說,在那一刻來臨之前,淨想些錯誤或荒誕的東西,究竟是對於找到正解有什麼幫助呢?但就結果而論,似乎是腦袋沒有經過那些波波折折,就是跳不出真確的東西來。我開始覺得那個在心裡頭思索和尋覓的過程,是很關鍵的。
我發現不只是嘗試解決問題。嘗試理解,也就是所謂的「懂得」,也是這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這是我自己一個有趣的經驗。認識這句話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從第一次看見它,就是覺得無法明白。即便是去找尋了很多的解釋,網路上隨便搜尋,是可以找到很多解釋的,但都還是覺得不對。心裡就是有疑惑。後來決定靠自己想。
自己想,也是想了很多,有時候也根據他人的解釋想。雖然不是每天想,而是有時候想起來的時候,就想一想。經過了無數次,很長的時間。每一次想到,這樣想那樣想,仍然還是覺得不對,想不通,或是奇怪。然後放棄,直到下一次又把它撿起來再想一想。
指認出不對的答案,真的有所幫助。或是,指認出越來越多不對的答案,離對的就越來越近。前些日子,又因為某種其他事件而遇到了這句話。少說也被放置了有一年,沒有去想起。看見它的時候,一樣是看見了許多有趣的解釋,也仍然是無法認同他們說的是對的。
然後心裡又再次想起,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就在心裡隨便的飄浮過的幾個念頭之後,突然發現,啊,原來是這樣啊。它說的,原來是這個。
竟然是看懂了。如同「大智若愚」一樣,它就是它字面上的意思。一點點也不需要多餘的解釋。
因為看懂了,很高興之餘,便認真的思考起了「懂」與「不懂」之間的差異。一年前想不出答案的我,和一年後近日的我,究竟有什麼不同。我發現真有不同。我想起了這一年,至少三件事情,可能是想過的道理,或是經驗過的事,是與了解這句話是相關的。事實上,在幾個月前自己在這裡寫下的某篇文章裡,就是在寫這件事情。現在還明明白白的躺在那裡呢。去猜一猜吧。
於是我大膽的假設了起來,要能夠達到「啊哈」的這個時刻,指認出錯誤的答案並不一定能夠保證對的答案。這和邏輯上的理路是相同的,知道什麼是錯,並不一定能顯現對,除非它們本身對立而互斥。如果我們的腦袋裡同時存在著幫助成立錯誤與正確的理路,那麼將指認出錯誤的部分,的確有助於增加正確出現的可能性,但如果幫助產生正確的理路並不存在,那麼就算一直指認出錯誤,也並不能夠幫助正確順利產出。
人說,人生的經驗。我想,那便是幫助形成每一個「頓悟」理路的細小成分吧。
還沒說完,因為這篇叫做直認嘛.....
Thursday, 14 October 2010
大智若愚
很多有慧智的人看起來都笨笨的。
他們並不一定知道自己的智慧,但這完全無關於他們的智慧。
這讓那些聰明的人以為他們沒什麼,而總是輕視他們的行為,不經意的就對他們說出高傲的話語。我在一旁看著,覺得很感嘆。因為我也曾經是這樣。
或許跟那些聰明的人比起來,他們真的笨笨的。他們反應比較慢,沒有機靈的腦袋可以隨時隨刻贏過別人。與人相處,他們沒有什麼自己的堅持,或者即使有自己的意見,也很容易就選擇放棄,而以別人的意見為意見,這讓他們看起來似乎是對自己沒什麼自信。如果再缺乏幽默感的話,在人群裡幾乎無法獲得別人的理睬或重視。不過還好,我認識的這樣的人,都各自有其長才或是優越之處。
這樣的人,如果沒有一點社會成就或是姿色的話,大概隨時隨刻都等著被發卡吧。
因為這樣,他們大部分的時候,也一向認為自己笨笨的。
在我眼裡,他們很容易吃虧。不論是在話語上的,或是真實事件上的。但有趣的是,他們自己並不一定會察覺到自己在吃虧。你說,憨厚,的確是這麼樣的感覺。同樣的,我也知道那些絕對不會讓自己吃虧的人,不論是在話語上的,或是真實事件上的。一樣也很有趣的是,他們自己也並不一定會察覺到自己在佔他人便宜,因為對他們來說,他們心裡並沒有刻意要欺負誰,只是在完成他們自己所需,如此而已。
如果像我是這麼喜歡觀察人的話,那人生無處不精彩。不過很多時候也只能私下拍案叫絕。
我承認,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輕視這樣笨笨的人。覺得他們很沒有自己的樣子。我一向喜歡有自信的人,喜歡有自己主見,會堅持自己的人。甚至是到了覺得那種我行我素的人,也有一番風貌。但現在要打折了,要大大的打折了。我有我所重視的人生基本價值,像是誠實,善良,對待人好…。那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當轉換了原有的標準,我看見了非常不一樣的世界。
我想,我真的看見了他們的人生實力。而且,我深深的覺得他們絕對不只我所見的那樣。那或許不是世間的功名,但是.....
在這件事裡,我還學到了另外一個深義。
古人說,大智若愚。我們總以為那是指,真正有智慧的人並不會把自己的才能顯露於外,這樣的意思。但我發現並不一定是這樣的。大智若愚的意思就是大智若愚,就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看起來就是笨笨的,這笨笨的樣子,並不是他們不將自己的才能顯露於外,或是故意裝作笨笨的,而是本來就是笨笨的。是我們一直不懂得為什麼真正有智慧的人,會本來就是笨笨的。說穿了,是我們不能明白那其中的奧妙。我們因為不懂,所以就用我們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詮釋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我覺得很多至理都是這樣。我們不能直認字面上的意思,而總是要去對它做更多的解釋。因為我們覺得字面上的道理不是道理,所以認為一定有什麼隱含的東西。於是我們用了諸多的想像,去揣摩它的玄妙之意,而詮釋的結果卻是讓我們更遠離了它的真義。為了企求了解,結果所得卻是錯解。道理很簡單,是因為我們不懂,不能親身體會它的真實,所以我們不能相信。
不能相信,道理就是這樣而已。
Wednesday, 13 October 2010
人之相信。之五
我其實也不是不相信,只是......
很多時候,相信的一開始,都伴隨著懷疑。那不是全然的否定,也並非是全然的毫無懷疑。人都喜歡相信的狀態,不論所相信的是人,是事物,是思想,或是信仰。因此,半信加半疑的狀態,總是教人覺得安心不下。
可以確認某事的真實可靠,並不一定等同於可以相信。那並非是同一個的心理歷程。很長一段時間,我對於應該相信卻無法相信,感到非常的困擾,也會責難自己的不能相信。甚至會勉強自己,或是說服自己相信。然而終究發現,那卻是不可能。或許我們可以使用壓抑的方法,控制自己懷疑的念頭,但並非是減少了懷疑,就能夠增加相信。相信仍然停留在那裡。
並不只是相信。我觀察到非常多的事情,都有著同樣的心理現象。壓抑或是使之空白,所做的效果都只是延緩而已,那沒能夠真正解決什麼,或是增進了什麼。
一定有著什麼在那裡,因此並不能夠完全相信。我後來發現,如果願意不壓抑懷疑,而去試著看見它的話。一開始,它只是一種莫名的感受,但是隨著心裡逐漸願意承認,會慢慢變得清晰。那並非是所相信的事物本身不足夠強而有力,而是在那之外另有著什麼,違反了此一相信而阻擋在那裡。
看見那個阻擋的存在是重要的。有時候,它確有其事,有的時候,它不過是自己心裡的幻象。但不去看見的話,狀態不會有所改變。也許看見,原來已有的相信會被全盤否定,但那有什麼關係呢?全盤否定,不就是確認了某一個非事實,不就也是另一面的相信?無論如何,認真的懷疑都是相信的立基。
而且,相信是有層次之別的。即便是對於一事物的相信,也並非是一成不變。它會隨著人經由自身的體會,一層又一層的轉進。或許到頭來言語所描述,並不會有什麼不同,但那在心裡已經不是同一個故事。
所以,對我來說,真實的相信,是懂得,是了悟。它們從來不是不同的兩件事。
Wednesday, 6 October 2010
Sunday, 19 September 2010
Thursday, 16 September 2010
Tuesday, 14 September 2010
想念的心境
「感覺有好壞之分嗎?好壞的基礎是什麼?」
「有啊,感覺良好和感覺不良好。」
「分別的基礎是什麼?」
「感覺良好與不良好,在於順或違心境。」
「心境的基礎是什麼?」
「個人。」
「你的意思是,感覺好壞的基礎是個別生命的獨特性。」
「在一個低的層次,是習慣。」
「為什麼會這樣?」
「習慣產生熟悉,熟悉引發自我知覺的情感。」
「熟悉感增加,喜歡的感受就會慢慢的累積。」
「喜歡的感受也會繼續產生喜歡的感受。」
「好,那以你的說基礎,我問你一個問題,你可以每天吃同一樣的食物?吃一輩子。」
「我想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之下,很多人都可以做到。」
「並且不覺得厭煩。」
「如果每天吃得都一樣,必然很熟悉,越來越熟悉,那應該不會有厭煩的感覺。」
「但是實際上,卻不是。」
我相信。如果一個人出生,從來都只有吃過一樣食物,從來都不曾見過其他食物,從來都沒有關於其他食物的記憶,他一定可以一生都吃同樣的食物,永遠也不會覺得厭煩。
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的記憶裡,有不只一個食物的想念。當我們滿足了一樣食物的想念,就會開始了另一個食物的想念,想念的程度有高有低,想念不停的輪轉。
那輪轉不停的就是心境。想念的心境。
當我們品味著某樣食物的時候,心境也在自然的轉變,那也可以說是感受。一口接著一口,那自心的感覺,從很有需求到很有滿足。滿足的不是嘴巴,而是心裡的想念。足夠的時候,也並非是討厭起了這個食物,而是想念的心消失了。而想念他物的心慢慢的增長了,而自己仍然還沒有發覺。
你一定也無數次經驗過吧。有一種微微的感受。不清楚自己想要的特定目標,但心卻是無法安定。那就是欲覺的初始。如果這時候出現些什麼在眼前,這微微的感受就會起了變化,而能夠判斷眼前之物,是想要或是不想要。
對於喜歡的食物產生的厭惡的感受,在一開始並非是真的厭惡。而是在對它想念的心境消失之後,升起了他物想念的心境。如果這個時候,仍然還是出現同一樣的食物,他物的想念心境於是就被違逆了。違逆了,就產了不良好的感覺。而如果這個時候,出現了可以滿足他物想念心境的東西,那麼順應了他物的想念心境,就產生了良好的感覺。
這個狀態的感受,是不定的。所以厭惡一個食物,只在某個當下產生厭惡的感受,而在另外一個時刻仍然還是會想念。而如果這個違逆心境的歷程一直重覆不斷,於是這個食物就會與厭惡的感受形成了穩固的連結,那就變成討厭的食物了。
會想念的食物也是一樣。在第一次吃進的當下覺得好吃,如果這個食物引發了強烈的良好感覺,就會在嘗過之後仍然流漣其中的韻味,那麼就會在心裡種下了想念的種子,一次又一次,越來越深細。而當想念升起的時候,對其若是無法達到某種滿足程度,所招致的潰乏則會形成更巨大的思念。那就像是一個困境,會困住這一個人,非常的久。
這樣食物,那樣食物。終究不是哪一樣食物。而是想念食物的心境,從來沒有停止過。
而什麼是想念的心境?是需求,是欲望。
「這是年剛剛開始的時候。」
「這些日子過去,這是我現在覺得可以的回答。」
Wednesday, 8 September 2010
生死之流
生死之流的本質是什麼?
那就是一個又一個因緣果報(種子)的現行。如同一個念頭的升起,接續著下一個念頭,沒有間斷。念念的生滅,永不止息的業流。總認為是自己的選擇,卻從來都是隨著業流漂來漂去,在業力的大海之中,浮浮沉沉。永遠到不了彼岸。
什麼原因推動著種子起現行?是自己的五欲。促使自己無法離開。而種子的本身是什麼?那就是含藏一切真相,變現一切萬法的真實心。
所以,
阿羅漢便是斷離了五欲使得種子不再現行,從生死之流的業海之中消失的人。
而菩薩就是廣行六度,一直一直努力向前而終達彼岸的人。
當種子究竟清淨不再變異而一切圓滿之時,也就是成佛之日。
----
這是我聽見最無敵真實的反自由意志之論。說反,卻也並不相互矛盾,因為還是可以選擇的不是嗎?還是可以朝向著彼岸的不是嗎?而只要一心希望知道業流真相的人,終會有親見的一天。
這就是生命啊。
Tuesday, 7 September 2010
Thursday, 2 September 2010
人之相信。之四
「問自己,真的相信嗎?相信了什麼,還是仍然懷疑呢。一直問下去吧。」
這是寫在人之相信.心得決定裡的語句。因為又迷戀著自己的文字,覺得寫的太好,拿出來高興。如果以重要性來說的話,那真是篇有價值的寫作。
「不存在的東西,要怎麼證明?」
最近在電影裡看見一句深刻的對白。是了,證明讓我們相信存在,但那些無法被證明的呢?因為無法被證明,所以不存在嗎?
假定真實存在。那麼必然有真實存在之物與必然真實不存在之物,而證明也就是在必然真實存在之物之下,找出其存在的根據。剩下來的問題是,那些真實存在卻無法被證明的,該怎麼認定其存在為真?而當我們選擇可以相信不需要證明,失去了證明的依憑的結果卻是,我們無從知道自己所相信,是真實或非真實。
失去了依憑,沒有能夠做為判斷的基礎,而人並不想要錯信了不存在之物。因之,並不難想像,為什麼世界上許多的人並不相信那些無法被證明的東西, 為何抱持著科學做為緊緊的依靠。科學就是一套有系統的方法,向我們描繪真實。而其中,必然有它可以描繪的,以及它不能描繪。於此,看見了科學的能力,也看見了科學的無能為力。
那麼,仍然是回到了問題的原點。不能被證明的存在,該怎麼相信?抱持懷疑,還是認定其不存在?
就問你一個簡單的問題,你相信天堂和地獄嗎?
Tuesday, 31 August 2010
黑業與福德
人所做的惡業,又叫做黑業。因為那就像墨汁一樣,會將人染黑。人所造作的黑業,在今生所做,今生結束之前還可以尋求機會予以彌補,但過去無量生所做的,卻已經來不及補償。但對於過去,懊悔並不會有太多的幫助,而今所能夠的是去做更多更多的善業,為自己累積福德。對我來說,福德一直是非常玄妙的東西,它可以簡單到,眼前自己所享用的一切,物質與非物質,都是曾經布施與造作善因而得的善果,它也可以深奧到,一個人能不能聽聞和信受真正的道理,能不能夠有足夠的智慧,都是福德的結果。
惡業像墨汁,而福德就像是清水,如果清水很少,一點點墨汁就會染得整缸黑,但如果清水像海一樣大呢,那麼整瓶墨汁倒入,也不會造成什麼影響。就像當我們是億萬富翁的時候,哪怕人前來討過去所欠下的債?事情就是這樣的。
今天跟一個朋友說了這番話語,他聽完便回問我說:那也要知道做什麼樣的事情,才叫做福德啊。我聽了心裡很高興,這真是很有慧根的回問。福德的學問深細,的確很難明辨。有些時候,我們以為自己造作著善良,其實卻是做了不好的事情。
比方說,布施,使人高興,或是讓人得到利益,做這樣的事情,就是一種累積福德的方式(同樣的如果反過來,是他人對自己做這樣的事情,那就是在用掉自己的福德)。但是,做這樣利益他人的事情難道都會是好的事情嗎?並不是這樣的,像是因為朋友愛喝酒,於是送酒給朋友喝,雖然是讓朋友高興,但卻是惡業,因為送酒無疑是增長了朋友沉溺於酒後心神迷亂的習氣。因之,對於善惡的分別,真不能不謹慎。
* 《十誦律》卷50:「有五種施無福:施女人、施戲具、施畫男女合像、施酒、施非法語,是名五無福施。」意思是:佛說有五種布施是沒有福報可言的。布施女人供人淫欲、買春或修雙身法之用。布施遊戲嬉戲之器具。布施男女交合的畫像或雕像。布施酒。布施不正當的技能或錯誤的知識,像是教人偷騙搶拐、販賣人口的方法,或指導雙修成佛等。
* 有一句箴言是這麼說的:福德到哪裡,修行就到哪裡。
* 為自己修集世間與出世間的福德,從供佛開始做起,清水、淨香、花果飲食,都可以。供佛很簡單,但其功德不可思議。
----
《觀無量壽經》裡提到關於三福淨業: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
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 希望大家看了,也歡喜奉行。
Sunday, 29 August 2010
複製而已
在自己有了傷痕以後,終於可以看見他人的傷痕。沒有什麼是無中生有,傷痕總是另一道傷痕的起始。也許看見,得以讓厭恨遠去,然而不得不向自己承認,這個過程卻是,很傷,很傷。一直清醒看著的自己,很悲傷。很悲傷。到哪裡可以為所有的人找到真實的寬慰?
Wednesday, 25 August 2010
傻傻
也許因為我一直都做著傻傻事,所以也喜歡總是做著傻傻事的人。我不喜歡人工於心計,也不喜歡人出於私心而做出的種種行為。我喜歡人是天真的,心是清澈的。
就算是再想得到,也無法去爭取,就算再痛苦,也無法去傷害。
我就是這樣一個沒有辦法去為自己獲得利益的人啊。人生就這麼過著吧。
Sunday, 22 August 2010
The Tower
Sudden disruptions, reversal in fortune, loss, emotional outbursts, a flash of insight, acceptance of sudden change.
任何人都知道。失去了相信,與彼此之間的坦誠,就算再有如何美好、珍貴和親愛的事物累積於其上,終究是有倒塌的一天。而我,並不想等它的到來。
A flash of insight. Yes, that's it.
Saturday, 21 August 2010
認識
「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標準衡量他人,用自己的感受作為對外界一切覺知的依憑‧‧‧。當一個人知道,只要是以自己為框架的時候,世界上的一切都會被扭曲成符合自己框架的形式,不論自己的這個框架有著什麼樣的包容性。那就是了。」
延續著容器之喻,是了,自己一直都是那個無懈可擊的容器。
身為一個有靈俐覺知與思考的人,我們總是可以看世界如何如何,看眼前的這一個人怎樣怎樣。他她好可愛好可愛,或是好無理好無理,然後依此而產生了喜歡或是討厭之心。每天每天,我們總是這樣活著,經驗和產生經驗,如此周而復始。
然而無論我們是如何的經驗,不斷的仔細觀察,以為自己看見了別人很多很多,卻從來不曾發現,自己其實一直在看見的都是自己。人總是看見自己所想要看到的,就是這樣的。
就如容器一文裡所說的,我們總是不斷的觀察所見,思量所見的結果,卻是乎忽略了那個做為觀察的指標,也就是自己。我見一個人如何的可愛,因為他她的行為引發了我自身之內那些所認為美好的事物,因之所以產生了可愛的感想。一個人從來沒有可愛或是不可愛,那是因為他人的行為落入了自我的範圍,自我以自身的標準而衡量出來的結果。一直以來,人們反應出的都不是他人的真實,而是自己的真實。這也就是人無所不在的投射歷程,他人的一切,都成為了自我的良好投影。
由此而可以得到兩個很深的結論,其一是,我們可以由對於別人的評價與觀察之中,充分的建立對於自我的認識。與其說,我們從自己的眼光之中,去了解了他人什麼,不如說,我們所了解的仍然沒有踏出於對自己的認識。那麼,何不依此好好地看看自己這個容器?很多時候,別人的是非對錯是一個層次的事情,而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身為自己,我會認為那是對或是錯。在沒有對於這個歷程認清楚認知之前,人無而不是自我中心的。
另一個結論是,人無論如何有多大的彈性或是包容,在自我之內,人都不可能真正的認識這世界上的另外一個人。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所說的包容,都並非是真的包容,並非真的能夠將另一個與自己相互衝突的樣貌,涵容於自我之內,其實都是擴大了自我的忍耐空間而已。雖然,我深深相信忍耐是必然而崇高的美德。
也是非常非常多年了,我一直在追尋一個很深的問題,人究竟是否可以自己去認識這世界上的另外一個人?或說,是否存在著一種認識是可以不基於自我的主觀?很多年之後,我的心得是,或許是可以的。那就像是我們對待自己一樣,為我們想要親近和認識的人,在自己的空間之中,建立屬於他們自己的容器。去學習他人觀察與對待世界的方式,沒有人說,一個人不能在自己之內擁有兩個或更多的衡量的標準。
那就好像,在我之內,有著另外一個自己,那個自己是我們為對方所建立的自己。於是我們便可以以這樣的自己去觀看他人,如同他人觀看他們自己一般。我想,所謂的高層次同理心,就是依此而可能實踐。人對於他人的了解,不在於記得他人的行為與想法,更多是,為什麼他如此行為,如此思考,追尋這些所見結果的源流,於是看見那些他人自己所不能看見的自己,才成為可能。
這並不是一個容易或無傷的過程,很多時候那是一種對於自我經驗的衝突或是挑戰,而之間也可能產生多所挫折。也許因為這些經驗的累積,這變成是我與人交往,非常重視的事情,不論是朋友,或是有某些情感關係的人。
就在於大部分的聲浪都著重在於,是不是對人很體貼,是不是能夠滿足期待,我卻認為交往關係之中,最重要的是「認識」。我並不覺得人與人在一起,是為了要拿他人實現自己的想望,或是為了填補自己心靈的那份空缺。反而是,我覺得,人與人在一起,是為了要讓彼此開展出不同的未來。因為認識了人,而能夠將自己帶入不同以往的境地,生活與思維。我總是認為,人不應該停滯。生命是不斷前進的旅程,相識造成彼此的改變,又會再因著個人的增長而帶動著向前。
長久以來,與人互動之間,我一直都很留心。我會從他人的話語裡分辨,那是基於對我的認識,還是出於他們自己看我的眼光。那帶著想要認識我的意念嗎?在眼前的人是否願意嘗試我的方法和經驗。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容器,用自己去裝進世界裡的一切。而我總是會回報予那些,將我如同他們自己般做為一個容器來觀察,而非總是將我裝進他們自己之內而做觀察,這樣的人,更多的心意。
那麼,就以此段話送給正在交往之中的人兒們吧。
而聰明的,你是否看得出來,這在說的依然是思維的虛妄性的展現啊。
* 刪去了一段內容,因為寫著它們的時候,想起了曾經努力的痕跡,傷心的印記。
* 這是第二次寫「認識」,上一篇寫的是事物,這一篇是人。對我而言,兩者都很有深度。
Tuesday, 17 August 2010
生命的謙卑
無論是感覺到了快樂或是嘗受著痛苦,無論是身處於順境裡或是逆境,皆深懷反省與懺悔之心,無一時間絕。
這是今天立下的心願。在我有限和無盡的生命,每一個能夠經驗自我的清醒時分,都要依著這個心願而活。
Sunday, 15 August 2010
一年一度
一年一度的考試又來臨了。今天是第二天。是的,還活著。
媽媽今天說,上天要讓你考上的話,就一定會考上的。我跟她說,不可能的。因為上天的眼睛是雪亮的,像我這樣沒有好好用功,祂沒有幫助我的理由。這世間是公平的,沒有不勞而獲,不需要存有綺麗的幻想。
如果上天真的可以幫助我的話,請給我一點幸運吧。在我無能為力的事情上,在我已經努力到盡頭的事情上。幫幫我吧。讀書的事情,我可以自己來,我可以很用功很用功。
媽媽很疼我,她總說我是上天交給她託管的小孩,她要努力的照顧。
Saturday, 14 August 2010
容器之喻
人可以拿無限的容器去裝盛,不同的容器便會顯現出不同的面貌。
這是在前一篇文章裡,說到的。具體的世界裡,就如同是拿不同單位的尺丈量長度。刻度不同,所得到數值也不會相同。但人們不會疑惑,因為不論是何種數值,都對應了同一個長度。有經驗的人,不會只注意數值,而會同時去關心那是什麼樣的度量單位。
人的思維世界裡也好似如此。假如有一個人的概念裡,只存在一種度量單位,他便會以此當成世界唯一的度量方法,而如果此時有另外一個人,同樣也只有一種度量單位,但卻和先前的那人是不同的度量單位,則他們就會對於對方測量所得出的數據,感到懊惱。他們可能會依著自己單一的標準,互相指稱對方的錯誤,卻忽略了錯誤或許是莫虛有,問題只是出在於彼此所依止的標準並不相同。
是了。人總是很容易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外在的世界,而同樣是忽略了,自己也只是這世間無數標準之中的其一而已。這個道理說起來或許是容易,但事情實際上發生卻一點也不輕鬆。有的時候,標準的差異本身在人與人之間可能就會是很難避免的悲劇。比方說,一個人覺得自己是好心好意,落入對方的眼裡卻是很雞婆。或是一個人覺得自己的行為是愛的表現,卻令人感覺到了困擾。人與人間的糾紛,常都只是因為心裡對事物所認定的標準不相同。而當抓不準所應對的人心裡的那把尺,相處起來會是相當的挫折。
或許因為長年的待在學術圈子裡,對於研究產生相互矛盾的結論,從來都不是新鮮的事情。在某一個層次,研究者探問的是,相互矛盾的結論之中,何者為真,因為邏輯上必不可能相斥的結論可以同時成立。但事實上,相斥的結論是可能同時成立的,原因就在於「條件化」(conditioned)的這件事情。
「條件化」的意思,也就是「在某種情境之下」。比方說,水是液體。但有人會說,是固體。沒見過水是固體的人就會說,固體是錯誤的說法,反之,沒見過水是液體的人會說,液體是錯的。當然,大家現在都知道水會因為溫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態表現,所以液體是正確的,固體也是。而在這個例子之中,「在某種情境之下」就是指「溫度」。
人的事情也是如此。就好比說,脾氣好的人也會生氣。這個也容易理解,所謂的脾氣好,指的是一般人會生氣的事情但脾氣好的人並不會生氣,所以才叫脾氣好。但難道這樣的人就完全不會生氣嗎?總是有可能遇到會生氣的情況,像是受到壓迫這般,很極端的狀況。所以如果一個脾氣好的人,在此種極端的情況之下發脾氣被他人看見,那個看見的人一定不會覺得這個人脾氣好。因為那人只有看見發脾氣的事實,卻沒有對於這個人的其他狀況的經驗。
由此,考慮條件化的影響性是相當重要的。在上述的例子,看見(那位脾氣好的)人發脾氣,便覺得此人脾氣不好。這一整個觀察和所得都正確無誤。但其獲得的結論卻是與真正的事實有所偏離,原因就在於,那並不是具足了條件化之後所得的結論。本來應該要被放在情境(條件)之下被解釋的結果,卻失去了情境化的描述,使得原來應該被縮限於情境之下的,其效果卻被放大了。如果讓那個人知道,這個他觀察到發脾氣的人,其實一整年沒發過脾氣,那麼,得到了新的訊息之後,那人注意的焦點便會轉向於,探問是遇到了什麼樣的特殊情況使得這一個脾氣好的人竟然發起了脾氣。
這就好比是最先前的例子,不論所得的數值為何,當它不能夠正確的配上度量它的單位之時,它都不具意義。
養成條件化的觀察才是完整對於事物的覺知方式。其所得結果才貼近於事實的面貌。其實這個方式也就是對於「因-果」的觀察方式。任何「果」能夠成立必然是具足了「因」。而「因」即是「條件」。因此,完整的觀察必然包含「因」與「果」。依此,看見人的行為,或事物的發生,不但是去看見行為或是現象本身,也連帶一併問出為什麼,去尋求它產生之因。如此才能避免白白看見事情,所得的結論卻缺失、偏頗。
我覺得,這樣的觀察方式,也是思維的虛妄性的一種展現。無論是任何有形或無形的結論,它都是存在於「特定條件」之下,當條件不再成立,結論也就無所依憑。而每一個思維的存在,也是這樣的性質。只是我們有沒有意識到先於它們而存在的那些條件而已。
那麼,這就是容器之意了。
Friday, 13 August 2010
思維的幻術。01
人很容易說,我的手不是我,我的腳也不是我,我的身體不是我,但人卻很不容易去說,我的思考不是我,我的感受,我的經驗,不是我。如同笛卡兒,由自身的思考經驗之中得出,我思故我在之理。然而,不論思維所表述之意義為是非善惡,作為思維本身的性質是虛妄的,變動而無恆常,並不會有一個我而能夠著落於其間。
有很長的時間了,我在研究思維的這件事情。而有幾個月了,在試圖認識思維的虛幻性,從很多不同的面向上。就好比說,「以自我中心的方式的覺知人與事物」這句話。如果我用這樣的話語去描述某個人的話,那麼就可能會引發不滿,但如果我改成是「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看一切的人與事物」卻很容易得到他人的認同。
這兩句話在我的主觀裡,是一模一樣的意思。幾乎沒有程度上哪一句比哪一句好聽的差異。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它們是不一樣的,因為「自我中心」對很多人來說,是負面的意思。意涵著,一個人只考慮自己而不慮念他人之意。但,這有什麼問題嗎,當一個人從自己的世界為出發的時候,要怎麼去考慮自我之外的他人?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標準衡量他人,用自己的感受作為對外界一切覺知的依憑‧‧‧。當一個人知道,只要是以自己為框架的時候,世界上的一切都會被扭曲成符合自己框架的形式,不論自己的這個框架有著什麼樣的包容性。那就是了。
這就和語言還是概念裡所討論的,是類似的事情。當某一概念純化出其客觀意義,那並不會有什麼差別存在,但卻因其化為語言文字之後,其表述或呈現的樣貌,卻會在主觀的心靈的當中,產生其後完全不同的思維及感受,發生完全不同的結果。猶如上述,當「自我中心」被解釋為人的一般知覺性質,消弱其負向的意涵,那對於「自我中心」這個詞彙所產生的厭惡感,似乎也不再是這麼強烈。而在此使用思維,而非語言或是概念一詞,主要是為了突顯心靈運作的本身。如同思考是一種進行式。
思維與自我之間的關係,有時也似乎是如同具體之物與自我。就好比我認為某樣東西是屬於我一般的,成為了自我的延伸。那就是所謂的認定。被我所認定的思維就代表我,而依此呈現某種偏好和排斥。這種固執的思維,就好比是所謂的理念或是思想或是態度。人無論是自覺或是無所覺,對於與自己理念所近似的,就產生喜歡,所背離的,就產生厭惡。這喜歡和厭惡的發生,往往不會停留在思維如此單純的心靈層次,而是具體的展現對於他人好惡之中。
很多很多的爭執由此而起。人與人之間的征戰紛亂,並不一定需要以具體的利益為基礎,這件事情總讓我覺得傷懷。人難道不能有各自的理念嗎?以對於理念的認同視為對於自我之認同,或者將對於理念的反駁視為對於自我的反駁,這不就意味,人永遠只樂於接受與自己相符的思維?而為了表示善意友好,也只能說出符合對方心意的話語。展現在人際之間,這無疑是一種看不見的壓力。
人對於何是何非,什麼事情該是什麼樣子,有很深刻固著。這固著,就好像我們總是認為杯子的功能就是飲水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對於器物的概念,此種固著性人與人之間沒有太大的差異性。但對於思維或是概念,如此抽象性的存在,是人之於人皆不同,但往往卻誤以為是相等。自我中心的意義就是如此,每一個人都由自己為出發,當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微小,我見如同你見,並不會有什麼問題,但事實上,個別差異遠比想像之中還要巨大。也或許,這是為什麼人總是尋覓而愛戀著如同自己的另外一個人。
人生之中,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思考與嘗試,思維是否能在自我之內卻獨立於自我呢?為此,我想到了某些或許可能的方法。
在最開始的地方,一切的思維都沒有必然性,如同杯子的功能在於飲水是一樣的,一切的概念都只成為施設,因為方便或具有某種實在的用途而施設。若是施設,便可以有無限多種不同的施設。就好像是觀看這個世界的方式,有無限多種可能。就如同觀察人類的心靈,哲學的觀點與心理學就有各自不同的觀點,而不論是在哲學或心理學各自之內,也有無數互異或甚至相矛盾的觀點,在彼此爭鳴。
而漫遊於其中,我常常發現的心得是,既便是相互矛盾的理論,都可能同時成立。那不是說,真實有無限面貌。一個貼切的比喻是,人可以拿無限的容器去裝盛,不同的容器便會顯現出不同的面貌。而思維就是依此而展現的東西。
無論是在任何的領域,或是場境。只要人親身的體驗過此等思維的無限性,就會驚嘆於思維是何等的自由。
* 容器的比喻是貓木頭說的,我覺得說的真好。
Thursday, 12 August 2010
螞蟻也是有聰明和笨的
要烤麵包的時候,才發現烤箱裡,爬著一隻隻的螞蟻。這可以說,螞蟻是聰明的。在整個家裡都翻不到食物之後,知道那裡是唯一會有麵包屑可撿拾的地方。但也可以說,牠們真超笨的,因為畢竟是花了那個多個月,在我的房間裡探索之後,終於才確定了我的房間沒有牠們想要的東西,而放棄離開。真的需要那麼長的時間嗎?我的桌子也不過這麼一丁點兒的面積,卻要這麼來回的爬行爬行,也真是辛苦牠們了。
但這下問題來了。牠們爬在烤箱裡,要怎麼烤麵包啊?我總不希望連螞蟻一起烤吧。但畢竟我是聰明的,至少跟牠們比起來。烤箱很多死角,用趕的是不可能讓牠們情願乖乖出來。雖然考慮了一下,想說或許當烤箱溫度升高,可能牠們就會自己爬出來,但實在是不能高估牠們的智慧,畢竟牠們總是連喝個水都會淹死在有水而平靜的茶杯裡。所以想一想之後,就決定使用地震的方法,也就是不斷的搖動和敲擊烤箱。
這招果然是有效,螞蟻們完全驚慌失措。一隻一隻陸續的從烤箱裡爬了下來。但就在大部分的螞蟻都出來之時,還是有那麼一兩隻,還在那裡來來回回,不知道在猶豫什麼。為了等牠們甘願的自己爬出來,只好放大地震的效果。當然,也只能祈禱,沒有更堅持的螞蟻躲在我看不見的地方。
而從這一個事件,也讓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螞蟻不但是笨的,而且在笨的之中,還是有比較聰明和更笨的。個別差異果然在演化上無所不在。好了,心得說完,我要去烤箱接我可愛的麵包了。
Sunday, 8 August 2010
Thursday, 5 August 2010
初成人間
這是在佛經裡提到關於這個所熟悉的人間,它最初的樣貌。最早時候的人,並不是胎生的。而是從欲界天裡的光音天上化生下來的。那經文裡是這麼說的:
另外還有別的眾生因為福報享盡了,或是行陰報盡了,或是命根盡了,所以就從光音天命終而生來人間,那時候都是化生的,而非胎生。那時的人們是以歡喜為食,各人都從身上放散出光明,來照亮自己所需看見的一切,也都有神足通可以飛行在虛空中,大家都安樂而沒有障礙,住在人間的時間非常的長久。那時的人們沒有男女,尊卑,上下的施設,大家也都沒有各自不同的名字,因為大眾共同出生在這個人間,所以就稱為眾生。
這時的人間地上有自然而生的地味出現,凝固而留在地上,猶如醍醐的味道:地味生在人間時也是像這樣的,猶如生酥一樣的味道甘甜如蜜,後來就有眾生因為好奇而以手沾來口中嘗試,於是就知道是什麼樣的味道了。因初次試嚐而覺得味道很好,就產生味道的貪著,就像是這個樣子,大家輾轉的嚐個不停,就因此產生了更大的貪著,於是便改用雙手捧來吃。漸漸的,就使得地味變成比以前更硬化的摶食了。大家又都貪味而吃個不停,其餘沒嚐過的眾生看見了,也都效法而繼續吃起來,這樣子繼續不停的吃了以後,後時的人間眾生身體就越來越粗澀,身上的光明就越來越少,到後來終於沒有光明了,原有神足通也消失了,不再能飛行。
這一段的經文後面還非常的長。說著那時候並未有日月,大地是一片黑暗,因人身上也失去了光明。然後有了日光,因為有日光的循環而有了「一天」的施設。...後來還提到了,多食地味的人因此而相貌顏色粗悴,而食少的人則顏色光潤,因為有了形貌上的優劣,於是就有了相互比較的是非。後來地上生出了地膚,一樣是多食的人相貌粗悴,少食的人光潤。人們因此相諍而地膚逐漸消竭。之後好吃的地膚沒有了,地上生出了自然粳米,吃了之後,人的身形變得粗醜,有男女的形象。男女互相對視生出了欲想,共做了不清淨的事情。看見了這事情發生的眾人,就發出了斥責。而做了不清淨事情的男子,便說自己做錯了,趴在地上悔過不起,而與他共行的女子看見他悔過不起,便前來送飯。眾人問是給誰的飯,女子回答,是給那位懺悔墮不善行的人。於這世間就有了「不善夫主」之名,而因送飯給夫,於是名為妻。
「其後眾生遂為婬逸,不善法增,為自障蔽,遂造屋舍,以此因緣故,始有舍名。其後眾生婬逸轉增,遂成夫妻。有餘眾生壽、行、福盡,從光音天命終,來生此間,在母胎中,因此世間有處胎名。」
如此,還不難想像這人間演變至今是這個五花八門的模樣兒呢,有興趣的人可以找經來翻看。
----
《長阿含經》卷22
有餘眾生福盡、行盡、命盡,從光音天命終,來生此間,皆悉化生,歡喜為食,身光自照,神足飛空,安樂無礙,久住此間。爾時,無有男女、尊卑、上下,亦無異名,眾共生世,故名眾生。是時,此地有自然地味出,凝停於地,猶如醍醐,地味出時,亦復如是,猶如生酥,味甜如蜜。其後眾生以手試嘗知為何味,初嘗覺好,遂生味著。如是展轉嘗之不已,遂生貪著,便以手掬,漸成摶食,摶食不已,餘眾生見,復效食之,食之不已。時,此眾生身體麤澀,光明轉滅,無復神足,不能飛行。
----
Monday, 2 August 2010
五戒之德
從前迦夷國的國王梵摩達,有一次出遊打獵的時候,在曠野看見了一幢房子,便走了過去。房子裡有一名女子,求取飲食從來都不會有無法獲得的情況。但這個女子,卻沒有穿衣服。國王見了心生不忍,便脫下自己的衣服賜予她穿,但是衣服到了這個女子的身上,便燃燒了起來,重覆了三次都是這樣。國王於是問這名女子,女子告訴國王說,我前世曾經是你的妻子,當時國王你布施衣服和飲食給僧人,但我卻向你諫言,說只要布施飲食就足夠了,衣服不需要布施。我這一生因為曾經對你做了那樣的諫言而如今受這樣的罪報。國王若你希望我能夠有衣服可穿,就請為我布施衣服給僧人。後來國王一時找不到僧人可以布施,但是找到守五戒的賢人,於是國王就將衣服布施給這位賢人,並將此名女子的事情,講述給賢人聽。對於國王所做的衣服布施,賢人說出了祝福的心願:希望此名女子可以因此獲得無量福而可以穿上衣。因為賢人的祝福,女子於是後來便可以穿上衣服。國王問她是什麼樣的神呢?女子告訴他,我比人還要殊勝,但卻不及天人,所以落在鬼神道中,這一生捨壽以後,將可以出生到第一天上去。
這個小故事,就像許多的故事一樣。在顯而易見的層次說的是,因果的業緣和報應之事,但另一個面向裡,卻也是在隱說守五戒人的殊勝。我們很容易了解僧人的殊勝而總是以恭敬的態度對待,卻少能夠注意和體驗守五戒的勝妙之處。在沒有聽聞這個故事之前,我也真的不覺得守五戒,是那麼尊貴的事情呢。
故事裡,不過是對一位守五戒的賢者的布施,而得到其祝福,就能夠拯救一名女子過去的罪業,真是不可思議。這也讓我想起了道宣律師因為持戒精嚴,連天人都來供養的故事。守戒是很有意義的事情,而其中人可以為自己所做到的,更值得好好珍視與保護。這其中有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持戒但做了犯戒的事情,還是為了不犯戒而不守戒,這兩者哪一個比較好?
很多的人都以為,為了不犯戒,所以不施設守戒的事情,這樣就沒有犯戒或做錯事之虞,是比較好的。但事實上,卻是相反。因為不論守戒或不守戒,所做出的行為是一樣的,會受到的報應也是一樣的,就行為的結果而言,都是一樣的。並沒有因為守戒而做出犯行罪過就會比較重,而沒有守戒做出相同的犯行的罪過就比較輕或是不成罪過這樣的事情。但其中的差別在於,若是守戒,就有因守戒施設了這份對自己的規範而產生的功德,但不守戒就不存在這樣的功德。
我覺得,守戒這樣的事情,也是每一個人可以為自己施設而決定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就好比說,或許對很多人而言,為了不殺生而吃素是不容易的事情,但仍然有可以做到的很多程度。像是,至少不要親手殺除任何有情生命,不要讓生命因為自己而死,防止原來是活的而為了吃而在眼前被殺被煮的生命。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難做到了,不是嗎?
程度的另一個向度是數量和頻率,如果總是不能避免,也可以在頻次上多所控制。比方說,盜的定義很廣,將公務或他人私有的物品佔為己有都是盜,盜版的一切情事也都是盜。我們總是因為花不起那麼多金錢,而會去尋求各種盜版的東西,但這一樣可以是有程度的,如果可以借到,或是以合理方式取得正版,就不要貪圖盜版的方便。畢竟有限度的行為和自以為無妨而漫無止境的去做,在心意與行為上都是不相同的。
戒律不只是做出的實際行為,心意的本身也很值得注重,如同行為分成身口意三個部分,而實際言行也都出於心的領導。就好像妄語,那並非是單指說出不實的言語,這一件事情。事實上做出欺騙的行為或是隱暪真相,種種引導他人離於真實的行為或是言語都是欺騙。很多人都以為,沒有說謊就不算是過失,就沒有成就妄語的罪業,但卻不是這樣的。當為了什麼樣的目的或是自利,而心念之中升起了隱藏真相的念頭,有了隱暪的行為,在情理上應告知而不告知,亦是欺騙。心意是欺暪的,不論行為表現如何,都是欺騙。也有很多人會指稱善意的謊言,而我會說,或許它有它的效果和不得不的必然性,但它仍然是危險的。
人要如何活著,要把持著什麼樣的原則,道聽途說或是一昧的相信,都不是最好的方式。總是要自己思量過,那才是真實義吧。
----
《經律異相》卷46 金床女裸形著衣火然四
迦夷國王名梵摩達。時出遊獵於曠野。見有一屋(福報經云山邊樹下)即往趣之。中有一女。從求飲食無索不得。王請相見。女都裸形。王解衣與之著體便然。如是至三。王以問女。女答。昔為王妻。王飯沙門又施衣。時諫。但施飯足不復須衣(福報經云割施沙門)故受此罪。王欲令我得著衣者。為我作衣先施沙門及明經者。王求沙門又不能得。可施五戒賢者。賢者咒願云。願令金床女得福無量得著王衣。王問女言。女是何神。答曰。我勝於人。小不及天。故在鬼神道中。捨此命後當生第一天上(出譬喻經出福報經)。
----
* 五戒:殺、盜、淫、妄、酒。
Thursday, 29 July 2010
In order
思維的深度與高度,都只能是漸次成堆,從來沒有什麼是可以架空的。探索一個真實思維是如何在心靈之中被成就,觀察其如何能夠對心靈展現威力,遠比想像之中更深具意義。
次序和累積。這世界上沒有憑空而得,也沒有一步登天。
* 思維或作思想。思想或可視為思維之群聚。
* 思維從來只是思維,也從來不只是思維。思想亦同。
Tuesday, 27 July 2010
總是會有人
總是會有人對著你發出可愛的聲音,總是會有人陪著你安靜的傾聽。
總是會有人時而呼喚你的名。
不擔心呀,不擔心。總是會有人來到你面前。
逗著你,如同我為你尋開心。也如我望向你,展開了笑顏。
而你已忘卻了時間。
那樣就足夠了吧,足夠了。
因你的笑容不曾失去,你的笑聲也不會遠離。
如果會悲傷,也不過是一夜的事情。
總是會有人在你的身上清楚的烙印,
你也總是會甜美的繼續日子。
Monday, 26 July 2010
活著的喜悅
也許我日夜所寄望和思念的,不過就是陪伴著你過上一段日子,簡單的日子。可以分享彼此和給予幸福的日子。我並非是不懂得平凡所能夠成就的美好,相處的本身就含藏著無限的偉大貢獻。正因為心裡是如此的明白,從而一生深深的渴望。只是,若這一切卻是眼前這般的困難重重,除了祝禱之言,我又能拿什麼去繫縛住彼此?
活著是喜悅的嗎?我寧願相信,是的。
Friday, 9 July 2010
縱容
ARKUO說我很嚴厲耶,這一定是上等的讚美,哇哈哈哈。但每一次一得意起來的時候,就會被貓木頭警告說會長慢心。所以,嘴巴總是不能笑的太大。唉。
很高興也很感謝ARKUO看了似乎是很有感觸,所以想說把自己最近一些相關的思考也寫下來,或許也可以聽聽大家的回應。
就如同上篇,業報如是 A reply,一文裡的例子,每一件事情的發生,因果的面向都不會只是單一的,也就是說,事情總是有好有壞,人世間的事情很難有一個作為,是絕對好,或是可以對所有人都好。這個時候,如何取捨就會是必然的考量。而在取捨的過程,考慮各個面向所造成後果的影響大小,或許是最理性也最適當的作法。
如果當情況無法兩全其美,為了不得罪人而卻會成就惡事,那麼就需要去考量這兩者,孰輕孰重。輕重的標準則是在,後果所造成的影響性。我就常常被父親大人警告這事情,他說,你去勸戒他人遠離錯誤的事情,他可能會跟你很火大,彼此之間的緣分一定修不好,但還是要考慮,如果你不阻止他,他犯下的過錯,會有多深遠的影響。
所以我是想跟ARKUO說,你阻斷了人家做不正義的交易,使得人家的惡事無法得逞,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人總是要被懲罰了,才會改變行為,只是,與人交惡的後果,卻也仍然是自己要去承擔。往往,這種交惡的後果是立即性的,你使他人不順利,他人必然會想辦法阻礙你,但行善的後果,卻不是那麼容易,在眼前可見的未來就可以嘗受獲得。也因為正是這樣,能夠不畏被報復,而堅持公平正義的人,真的並不多。所以你還是對自己多點信心吧。
但我也真的覺得,道理說是容易。真正發生的時候,卻是很難很難。就像是看見他人插隊,這樣的小事,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出面阻止。而有時候,也真的因為事小,而更會令人猶豫。
人生總是會碰到心性不是那麼好的人,或者嚴格的說,對於批評的話語,幾乎沒有人是心平氣和的接受。人都是很愛面子,很怕失了尊嚴。指出他人的錯誤,無疑是讓他人覺得難堪。特別是那些自恃甚高的人,想要說一些建言,甚至是需要壓低自己的姿態,才有可能不傷及他人的自尊,而才有被接受的可能。
那麼,當給予建言是那麼困難重重,是不是應該選擇縱容?是不是與人不起爭執會是最好,道理是其次的事情,而對錯不需要計較?這就真的很難一概而論了。
有的時候就會碰到這樣的狀況。我也不是並不能容忍,或是我其實也並不真的那麼在意,別人過份的言行,可能曾經我會覺得傷害,但現在卻也發現,這其實可以從中學習忍辱和謙卑。一旦可以這樣思考,就真的不那麼在乎對方說出了什麼,也不會那麼再容易去感受傷害。就像有句話說,合理是訓練,不合理則是磨練,我覺得人這樣磨一磨,堅毅的程度真的進步了不少。但當自己的感受,不再那樣的受到侵擾,在那樣的互動之中,反而會更是猶豫。因為已經再也不是非抱怨不可的事情了。
去向對方反應出自己的心境,或許可以稍稍的提醒,這樣的言行或許並不妥善。這就是一個單純的回饋。但同樣的出於提醒的心意,和抱怨的心意,在言論被說出的表象上,是幾乎完全相同的。如此,可能不旦原先給予只是提醒的心意,無法被表述,反而會讓人覺得我是一個不能包容的人,很多時候,當道理被陳述的越是深刻,給人的印象卻會是針對性非常的強烈,或是直接被看待成是一個愛計較的人。
也因為是這樣,我漸漸的開始並不是那麼想要去解釋自己的事情。被誤會還真的是心裡很難受,但那也真的是可以拿來鍛鍊心性。不要說自尊了,有的時候,會到了連自我都會被消鎔的狀態。因為連自己是如何的樣子,都無法能夠被真實呈現。某種程度上來說,冤屈不能清白真是一種很殘忍的境界。
說不說,我真的都很遲移。有些時候,我還是會試著說,一方面當然自己的狀況不願意被扭曲解讀,另一方面也真的不希望他人以斷章取義的方式看待事情,這長遠養成的習慣,會讓當事人觀照事情不夠全面,或是越來越偏頗,更不用說觀察事情的角度和層面本就有很多,而養成某種偏執的看待方式不會有好結果。但我真的覺得,去說出違逆他人的言語,壓力是很大很大,而對方是否會得以接受,是運氣也是考驗。
到現在,我都還是在每天處遇的事情之中,思量著該如何進行,話該不該說,事情該怎麼做,人要如何應對。我覺得我是很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份,我不喜歡隨便言語,不願意造成任何的傷害。但每每碰到人,因為情緒,因為不高興,就什麼話都可以說出來的時候,我會覺得惋惜,也會相對的覺得,原來自己在他人心裡是這般的不被珍惜。
就我自己而言,如果我也不是那麼的覺得傷心,或是造成心裡太大的打擾,也不特別的想要去接受或是排斥。畢竟恣意言行的人不是我,心性不好的也不是我,那又關乎於我什麼?只是若是事情總是停留於這個層次,那又有什麼更多的意義呢?
Thursday, 8 July 2010
業報如是。A reply
看到了ARKUO的回應,想到了還有某些事兒可以拿來說說。
因果的事情實在是非常的複雜,牽連之廣深,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觀察而了知。我只能以自己有限的智識,說一點點我自己平常對於事物觀察的方式。就拿「鄉愿」這件事情來說。這個事情,於人與人之間,還真是無所不在。
我所身處的學術界,是個非常講人情的世界。就算是一切規定好好,也仍然存在太多人為操作的空間。專業,一向是很主觀的。比方說,教師升等,就是對教師來說,非常重要的事情。升等成功,背後所帶來的光榮、錢財與名利,那可以說是很大的。而且教師升等有一定的年限,如果在那之前沒有順利升等,那麼就會被學校解聘,因為那表示,這個教師不是個能為學校爭光的人才。
教師升等,主要看著作,當然還有教學表現,以及學術服務。當一個教師達到條文所列的最低升等條件之後,就可以向學校提出升等的要求。但升等究竟是可以升還是不能升,那就看審核的人,是給過還是不給過。有些特殊的情況還要送外審,像是教授等級的升等,就要給在學校之外的專家學者進行審核。
這裡面的人情事故就很多很多啦。如果你是某系的系主任,你要決定推薦系上哪位老師參加升等。然後你接到某位學術圈的大老來電請託,說你系裡的某某教師要提升等,說他很努力很辛苦,幫了學術圈做了很多的事,希望你支持讓他順利通過。但你看他的學術表現,其實很勉強,跟其他也有意願提升等的同事比起來差了一大截,如此你會該怎麼辦呢?這就像是個良心與人情之間的拔河。
假如你最後選擇了自己的良心,而讓該位教師無法升等。這件事情,至少會可以有四個方面的因果,可以觀察。首先,你得罪了某位學術圈裡的大老,這位大老會開始討厭你,可能日後阻撓你的事情。你把自己和這個人的關係變得不好了,甚至下輩子再遇到,他還是可能討厭你。
第二,你把自己和那位無法升等的教師,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弄得不好。他可能也討厭你,但礙於你的地位和情面,不敢跟你起衝突,但可能一樣下輩子再遇到你,就算什麼都不可能記得,也還是莫名其妙就不喜歡你。
第三,你做出了符合專業的判斷,讓學術表現仍嫌不足的教師無法升等,這使得對方因此而在學術上必須更加的努力用功。因為你的作為,促使他人得以精進,並且阻止了他人利用人情不正當得利,不勞而獲,因之使人走向正途,因此會得到好的果報。
第四,你因為堅守自己的良心,以及公平正義的原則,會得到來自於自心的受用,得好的果報。
原則大抵是這樣。鄉愿的結果,雖然會在某個層面修好人與人之間的緣份,但若是此等作為是幫助造成其他的惡事,就會有其惡事共業的果報,而另外,自己所做出決定時的心念,也會有對於自身的反饋。出於不同的心念,即便所作善惡事相同,果報也會不同。總之,必然是人出於善心念,作善行,終有善果。
那麼,ARKUO,我相信你拒絕掉對方不合理的交易行為,應該會讓對方很不爽。但此舉讓人之貪心惡事不得逞,應該會有好報吧。不過,至於你出發的心態的話,呵呵呵,我想你就自己思量一下會怎麼樣好了,嘿嘿。
Tuesday, 6 July 2010
什麼樣子
我是什麼樣子,是你看我是什麼樣子,並非我是什麼樣子。
說我的故事。
我是一個很喜歡在自己的話語裡,加上「我覺得」的人。然後我的話語,常常就會變成,我覺得那樣那樣,我覺得這樣這樣。我就依此,跟別人說了很多很多自己的腦袋裡的想法。告訴別人,我眼裡的世界。我在別人的眼裡,是很有主見的。因為總是可以,我覺得,我覺得的,說出很多很多。更甚,我被認為是很主觀的一個人。我的話語,常常會讓人以為我非常堅持自己的意見,甚至是以為我執意地要求他人以我的意見為意見。
聽話的人,並不知道,當我說著「我覺得」,我的意欲在於將話語所指涉的內容,縮限在我自己之內。表示,那是我的想法,不是另外一個人的想法,這個想法只限定我自己,而不涵蓋他人。當我說,自己覺得如何如何好,我只說那是我自己的觀點,或是我會採取的行為,不代表別人也應該如我這樣想,或如我這樣做。
不過如我這樣深的意涵,並不能在話語的表面上讓人明白。事實證明,我這樣的說話方式,造成的卻是相反的效果。我比我自己真正所希望呈現的,卻是更為主觀或是非常的固執己見。因為在我的心裡,我認為自己已經將話語的範圍限定在自己,因此,我對於話語的表述方式,就會更為明確清晰。但省去了模糊與客氣,對聽者而言,這樣的話語無疑是更絕對以及專斷。
而這樣的事就不斷地,在我並不清楚他人的理解與感受之下,繼續發生著。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知道,自己是這樣被別看待。
對我來說,將自我所思所想表述清晰,是重要的事情。因為在我的心裡,一直以為著我是站在一個提供訊息的立場。我提供自己所認為的意見,說明它的緣由以及過程之中轉換的邏輯,任何的作法或是思考方式,都必然有其這樣做會比較好的原因,或是所考量的面向,我非常習慣,將這些都一一表述清楚。後來我也懂得,當我說的很清楚的時候,那在他人聽來,就像是我都已經決定好,要他人如我所認為的去施行。
我可以了解,對很多人來說,這樣陳述事情的方式,就像是某人在要求他人按照其方式去做。他們會感受到來自於這種言語的壓力。而我的言論的形式,正好也如同這種要求他人的模式,是相似的,是不容易與之區別的。因此,我總是被當成一個有絕對意見的人。但我想,其中不一樣的地方是,既然我只身為訊息的提供者,最後我的訊息或我的哪一個訊息被採納與否,都是沒有關係的。當然,如果我提供的訊息被採納了我會很開心,因為這樣就算是有所助益了,但如果沒有,就算覺得失望,也不會生氣,也不會因此就把彼此的距離拉遠。我不拿任何彼此之間的一切懲罰別人。只不過,大部分的人,並不會注意到這個部分而能夠清楚的感受到,我是真的沒有要以自己的意志,凌駕在他人之上。
這就好像,對於我所在意的人,我並不會因為與他的立場不同所持的觀感不同,就背離他們。我總是會同樣喜歡他們,關心他們。但也有人並不是這樣的。當他們的言語或感受無法被達到深切的認同,這些無法相互流通的東西,就會在彼此之間形成隔核,或是障礙,然後彼此之間的距離,就被疏遠了。就好像頓時之間,緣分不夠了一樣。那種感覺,讓人真的很心慌。
我也懂得,至少某種程度上的理解,這樣的言語,就像是在說服。
但在我的概念框架裡,如果我並未說出「我希望」,我就只是在陳述道理而已。對我而言,在事件發生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有義務去提供所有我知的訊息,這表示我對身處於事件中的人,的心意與責任,也說那就是我的參與感之表現好了。而因為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那個要做出決定的人,所以我並不需擔負起決定後相對要承擔的責任。因為這樣,我的言論總是很自由。
有很多時候,我也說我所知道的其他見解。那不一定是我的意見,也不一定我會認同。但因為我總是有那份覺得需要提供訊息的責任感,所以我總是會說。同樣的,這也往往讓人以為,這就是我所支持的論調。但其實,我是不幫任何的言論背書的,不論我認同,不認同,或某種程度的認同。我當然對於其他的言論,有自己主觀的評價,但那又是另外一個層次的事情了。
我就是這樣天真又忠實的,在他人說起什麼的時候,將所有我知道相關的事情,都說出來。我總是以為他人都和我一樣,知道做決定的總是自己。我是無藥可救的自由意志論者,非常堅決的相信人類有自由意志,所以我只在於提供所有必要的訊息,讓做決定的人可以因為有充分的資訊而能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
但我並不認為,自己在這些事件裡是沒有過失的。就算似乎在表面上,我是被誤會的人。但畢竟我的言語,還是造成了他人不愉快的感受。這是如何也不能更改的。最近發生的一些小事情,也更讓我覺得,這樣的方式並不好,人們也沒有必要要為了我而來適應我。我應該要為自己所說出的言論,更有責任一些,像是去設想或是預期他人聽聞時的感受。寫作的時候,我會比較注重他人的感受,很多時候,我會假裝自己是陌生的讀者,來看看自己的文字。但說話時,我卻從來沒有這樣做過,因為言語的即時性,讓我沒有辦法做更多的思索。
我覺得這樣的說話方式是有缺陷的,一直以自我的經驗想法來做為給他人的回應,或許也並非是必要的。我並不一定需要成為訊息的提供者,因為別人並不一定有這樣的訊息需要。反而,那會變成是一種打擾吧。我記得自己曾經說過,在每一個時刻,所處遇的每一件事情,人都可以選擇是要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身上多一些,還是放在自己身上多些。如果以我這樣的處事方式,我仍然還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因為我一直在談論自己的想法和見聞啊。而我最近真的覺得,這樣的應對方式也已經到了某種極限了,一直在敘說自己,自己的感受並不會真的比較好。
所以。我決定對於我所關心的人,就好好的關心吧。認真的聽見對方的感受,努力的去試著了解對方的想法,陪伴其所希望從事的事情,這才是真的關心吧。而如果我是真的關心,我就會可以在那些時刻,把心放在對方的身上,而將自己輕輕的放下。
Sunday, 4 July 2010
業報如是。後記
總是很容易在社會階層之中看到有人,因享有某些權力,站在某種高位,而利用其所享的這些利益,造作惡事,侵佔他人的權利,以某取自身更大更多的福祉。而往往這些人也都能如願,於是只看見其獲取利益不斷,卻從不見其因惡事受果。這樣的事情,總是會讓人想要放棄善良的堅守,覺得守法守義的人真是笨蛋,認為要敢於作惡才能為自身帶來福利。
而藉由懺文與故事的說明,或許我們終於知道這世上所見種種不平,是怎麼一回事。也或許,我們終於可以安心的守著自己總是有所不為的善良,相信那從來都不會白費,總有一天將得以返還。
文裡所說的這些,意涵很深。有的時候幸福究竟是幸或是不幸,其實很難說。
因為在大學工作好多年了,時而總是感觸很多。在大學裡當老師,真是非常的養尊處優。那是到了什麼樣的地步呢?不但學校的行政人員很客氣尊敬,也被學生的恭維奉承得就像住在天上。當一個教授最爽的地方是,不論你說了什麼,除了被稱讚認可,沒有人敢說出違逆你的話語。至少在你可以看見聽到的地方一定都是這樣的。久而久之,你就會活在一個完全被吹捧所包圍的世界,然後覺得自己好光榮,好偉大。
人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是很自我的。覺得自己的所言所行都是最正確的,最聰明的。覺得被別人服待是理所當然的,於是門下的學生就如同是他們的下人一樣,整天伺候於他們,稍有不順,那就是不敬師長,略有不周,那就是不夠努力上進。若是遇到學生讓自己不滿意,就處處叼難,以自己的權力地位,拖延或阻撓學生的研究進度,使學生飽受壓力和各種痛苦。
當人太過於順利的時候,就會將順利視為理所當然,而無法容忍一點點挫折。而若是偶爾遇到了挫折,就將之怪給他人,認為那都是別人的錯。或者,因為相關的事物不順利,就會去找出使之受到阻礙的人,對其生各種報復傷害之心,不論他人之阻礙是否具有明確的事理依據。
以前看見這種種姿態,每每都氣憤不過。而現在再看是為之不惜。想著他們是因為過去生中所做的善行,而得以在今生做這樣高貴的工作,擁有被世人尊重的地位,而現今的他們卻是利用著這些善良果報,去造就種種的惡行。不善盡自身為人師表的義務,還處處以自身的權力對他人做出種種阻撓。
我覺得其中最可怕的是,在學校的系統之中,對老師這樣的行為是完全沒有制衡的機制,也就是說,他們所作的惡事,所起的種種惡心,一點點都不會受到制度或道德上的責罰。因此不論他們怎麼做,仍然享受著大好的尊貴生活。虐待學生的苦痛是受在學生的身上,自己一點點都感覺不到,日子還是這般的美好。所以錯誤的行為,便不斷綿延下去,甚至隨著年歲變本加厲。
如此這般的順利,就好像在告訴他們,這麼做一點都沒有錯,好像給了錯誤行為不斷的正增強一樣。人的行為總是由所得的後果反饋而型塑,因此惡果的未報加上了善果的成熟,導致了原本應是錯誤的行為,卻因為一直得到好的回饋而使得那些行為,或是想法觀念,就好像是正確的一樣。人做著錯誤的事情,卻完全的以為自己是正確的,如此循環下去,那真是非常非常可怕。
我想,人生順利的時候,一定要警醒自己眼前所有美好的一切,皆是過去努力行善而得的美果。那並非是與自己眼前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有必然的相關。也要能覺察,順利的情境會使人心神放逸,慢心貪心由之快速增長,而漸漸忘卻了忍耐與謙卑等種種的美德。就像人在得意之時,是很難同情他人的苦難的。而這些增長的惡心,卻是會那麼容易就使人種下惡果而不自知。畢竟致使他人受苦,現前的痛都不受在自己身上。而時間日久,養成慢貪的習慣,當順境過去逆境來臨,相對所受苦難時會產生的痛苦也會加倍變得更大更大。話說由奢入儉難,那是難上加難。
勿忘,人身處在好的地方,但生命行進的方向那會是向上提升,或是向下沉淪?一生的作為就會差的很遠很遠。
Saturday, 3 July 2010
業報如是
經中說言。有三種業。何等為三。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現報業者。現在作惡現身受報。生報業者。此生作善作惡來生受報。後報業者。或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於此生中受。或在未來無量生中方受其報。若今行惡之人現在見好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善業熟故。所以現在有此樂果。豈關現在作諸惡業而得好報。若今行善之人現在縈苦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惡業熟故。故現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報。豈關現在作善而招惡報。
這是三昧水懺裡,寫關於業報的一段話。它訴說了人生之中,我們反覆觀察到卻總是不能理解的現象。
它說,依據佛經裡面所言,有三種業報的現象。是哪三種呢?一種叫做現報,第二種叫做生報,第三種叫做後報。所謂的現報業,就是現在作惡現在就受報。生報業則是此生作善或作惡,來生就受報。而後報業,則是過去無量生中所作善惡,於此生中受,或是於未來無量生中受報。簡言之,某生中所造作善惡的果報,有可能在某生中就受報,有可能是在下一生受報,也可能是在未來無量生中受報。
因此,它繼續說:如果看到了現今行惡的人卻得有種種好處,這是他過去生曾經做的善業熟了,好的果報現前的結果,這怎麼會與現在所造作的諸惡卻得善報有關呢?而同樣的,如果今天行善的人卻被種種的苦所圍繞,這依然是此人過去生所造的惡業熟了的緣故,而現在的善根的力量並不足以將之阻擋在外,於是就只能受苦了,這怎麼會跟現在做善事卻招致惡報這件事有所關連呢?
依此故知,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絕對不會有,善因得惡果,或是惡因得善果之事啊。
在《眾經撰雜譬喻經》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在阿闍世王的時代,有一個屠夫,向王請求讓他擔任節慶筵席所需的屠殺牲畜的工作。阿闍世王很不解,便問他說,屠殺這種事情,是一般人都不願意做的,你為什麼會喜歡還要特別來向我要求呢?屠夫便說,我以前貧窮,以屠羊為生,因為這個緣故,捨報後生到了四天王天,享盡了天壽之後,下生為人,又繼續以屠羊為生,命終之後又再生於天上,由於我屠羊的關係,已經生於天上六次,得受無量的福報。所以請求王再給我如此的機會。阿闍世王說,假設你所言是真的,你又是怎麼會知道呢?屠夫回答,因為我可以識得宿命。阿闍世王不相信,他認為這個屠夫在說謊。他心想這般下等的人,怎麼可能有識得宿命的能力?
後來有一天,阿闍世王遇到了佛。便向佛請問了這一件事情。佛回答他,這位屠夫並沒有說謊。他在過去生中層經遇見到辟支佛,心生歡喜而志心的觀察仰望,而生出了善心,因為這樣的功德,使他得以生於天上六次,返回人間六次而自知過去宿命,因福熟的緣故所以得如此於天上人間往返六次,而他屠殺的罪尚未熟的緣故所以還未受苦。當他這一生結束之後,就要入地獄受屠羊的惡果,地獄罪受完以後會生到畜牲道當羊,如此一一償還果報。因為這個人所識得的宿命很淺,只能看到前六世的事情,而不能看到第七世之前曾經瞻仰辟支佛的事情,便以為屠羊是他得以生天享福的緣故。如此雖然識得宿命,卻未通明宿命之事。所以由此事可知,修行宿命能力之人,必定要發願,不得輕率使因果業報不明。
----
昔有屠兒,詣阿闍世王所乞求一願。王曰:「汝求何願?」答曰:「節會之際宜須屠殺,王見賜我當盡為之。」王曰:「屠殺之事,人所不樂,汝何故樂求之?」答曰:「我昔為貧人,因屠羊之肆以自生活,由是之故得生四天王上,盡彼天壽來生人中,續復屠羊,命終之後生第二天上;如是六反屠羊,因是事故遍生六天中,受福無量,以是故今從王乞一願。」王曰:「設如汝語,何以知之?」答曰「我識宿命。」王聞不信謂是妄語:「如此下賤之人,何能識宿命耶?」後便問佛,佛答曰:「實如其言非妄語也!此人先世曾值辟支佛,見佛歡喜至心諦觀,仰視其首俯察其足,善心即生,緣是功德故得生六天,人間六返自識宿命,以福熟故得人天六返,罪未熟故未得受苦;畢此身方當入地獄受屠羊之罪,地獄罪畢當生羊中一一償之。此人識宿命淺,唯見六天中事,不及過去第七身故,便謂屠羊即是生天因也。如是但識宿命,非通非明也!」是以修功德者必發願,勿便孟浪使果報不明,此可為驗矣!
----
Friday, 2 July 2010
Thursday, 1 July 2010
Monday, 28 June 2010
三車法師
故事依然是繼續著。這是三車法師的由來。
話說,玄奘法師到天竺取經之時,遠望著天竺的群山,山頭覆蓋著白白的雪。此時,他注意到有一座山頭,卻是黑黑的顏色。他感到非常的好奇,就往那座山走去。走近了以後才發現,這山披著一條條黑色的籐蔓,這籐蔓雖粗,質地卻好似人類的髮。於是他就抓著這籐蔓,一步一步的向上爬去。爬呀爬的,終於到了山頂。他撥開了塵土,貼近地面,發現這籐蔓的源頭,有溫溫的熱度。他心想,這果然是個人頭,於是就努力的將附近的塵土都除去,一直到出現了一個好大的人臉。這人有多大呢?玄奘法師站在其肩膀上,大約就比這大個子的耳朵高出一點點。
玄奘法師,一看,知道這是一個入定的高人,於是就拿出引磬,依照貫例地在大個兒的耳朵邊敲了三下,請他出定。果然不一會兒,就像地震一樣的,大個兒醒過來了。醒過來了之後,便大聲的問著,是誰是誰,是誰在叫我?玄奘法師就說,是我,我在你的肩膀上。那你叫我有什麼事情?我問你在這裡做什麼,玄奘法師回答著。
「我是迦葉佛末法時代的人,那時候佛法已經亡失了,我自己修成了阿羅漢果,在這邊入定等釋迦牟尼佛來給我印證。」
「釋迦牟尼佛已經走了一千年了喔。」玄奘法師說。
「那我再繼續入定,等彌勒佛來。」說著,大個兒又準備要入定了。
「你等等啊。你這樣再入定,等彌勒佛來的時候,你一樣也是會錯過的。」
「也對。」
「不如這樣吧。釋迦牟尼佛也才不過走了一千年,佛經都還在。我這正要去天竺取經,不如你來做我的徒弟,我來教你吧。你這就去中國投胎,等我帶經回到中國。」
「中國在哪裡呢?」
「你就往東方走,一直走,找到那邊最大的那間房子,就去那裡投胎。」
玄奘法師給大個兒指了方向,大個兒就去投胎了。玄奘法師不愧是非常的聰明,叫大個兒往最大的房子去投胎。那最大的房子,不就是皇宮嗎?如果有一個做皇子的弟子,弘法大業不就容易多了,呵呵。
玄奘法師在天竺約待了十九年,之後回到了長安。此時,玄奘法師就問唐太宗,在十九年前的某月某日,是否有位皇子出生。結果太宗說沒有。玄奘想,會不會是投胎投錯地方了呢?於是就把當年遇見大個兒的事說給太宗聽,請太宗幫忙尋找。找著找著,就在眾大臣之中找到了,那是遲尉恭的哥哥的兒子。找到了人,玄奘就打算讓這位遲尉家的公子出家。沒想到這位公子不肯,於是玄奘只好請求太宗的幫忙,下旨令他出家。
這遲尉公子,因為隔陰之迷故,早就忘了自己前世的事情。現在正值年輕,又出生於貴族之家,文武雙全,因此如何也不願隨玄奘出家,但因為礙於太宗的旨意,於是他便對玄奘開出了條件。他說,他從小已經習於讀遍各種書籍,若要他出家,他一定不能只看佛經。玄奘想了想,就說好。遲尉公子發現這招不可行,便又說,他從小已經過慣了有人服侍的日子,因此若要他出家,他一定要帶著服侍他的佣人及女眷,玄奘想了想,就說好。這下遲尉公子可沒辦法了,於是他開大口說,他從小已經吃貫山珍海味了,因此若要他出家,他也還是要繼續享用此等美食。遲尉公子心想,這下子玄奘法師可沒輒了吧。只是萬萬沒想到,玄奘想了想,還是說,好。
結果,沒輒的是遲尉公子。於是他就帶著一車的書籍,一車的佣人女眷,和一車的山珍海味,總共三車,隨玄奘法師出家了。
* 關於窺基法師生平著述以及事蹟,可以參考這個連結。
* 如果可以從這些小故事裡看見窺基法師的偉大,那就況論玄奘法師了。他們都是非常令人欽敬的,讀到他們的著述之時,不妨感念他們之辛勞,而讓後世的我們能有這些寶集可以追隨。
Sunday, 27 June 2010
Saturday, 26 June 2010
人兒
想要一個能給我些許養分,和陪我說說人生的人。
而你,會是可以的人嗎?
也不是不能再繼續這樣的人生。總是在相同熟悉的地方之間遊動,與相同的人,訴說著好似相同的話。像是一個圈圈,怎麼走走不開圓圓的邊界。
但或許真的到了某種極限了。在某一個不起眼的生命時刻,心裡響起了這樣的聲音。
人生第一次我覺得自己需要一些養分。就像從窗戶射進的陽光把屋子照的明亮,溫柔而不刺眼。我想要就在這樣的溫度之下,好好的放個長假。我需要休息了。想要就這樣在某一個暖和的懷抱裡,閉上眼睛。把憂愁寄放在雲之上,心也安靜。
想要一雙承載得住重量的手,讓我可以覺得自己很輕。就算不小心流出的眼淚,也可以一起被緩緩的汲取。你可以懂得我嗎?可以懂得我。我不再想要過著,努力卻從來不被看見的日子。我是很努力的人,你知道嗎?你看見我的心嗎,一直是那麼那麼的努力。努力到現在,我終於好疲倦了。
我已經厭倦過著單純受怕的日子。不想要再看見一對猶疑的眼睛。我沒什麼不好,沒有犯什麼錯。一直是那樣小心翼翼的陪伴,為身邊的人做滿所有我可以的貢獻。已經不想再呼喊著誰的名而沒有聲音。我不想要總是要為自己辯解卻得不到原諒。我不要總是被看見行為,而心意卻從未曾被讀取。我不要一顆心永遠等候在深深的夜,日復一日重重痛痛的活在另一個人要與不要的情緒影子裡。
請讓我知道,我的苦難已經過去。我已經不再需要去為自己的價值做更多的闡述。如果你認識我,就會知道我是如何的值得你。而我會為你奉上最美麗的靈魂,也會回報你最動人的微笑。
你知道嗎?那卻不是誰都可以。因為人與事物,皆有其獨屬的相契模式,就像星球走著互不相侵的軌道。人的心就像濾紙一樣,總是有某些成分如何也留不住。而你不覺得,那能夠留住的何其珍貴?我會就這樣因為是你,將它們好好收藏。
我要的。不是那一時一時,因為隨興所至而說出的話語,也許那也曾經在剎那間,讓人感覺歡愉。那樣的情宜總是存在的,我是懂得的。但我所希望的,是可以在心裡一點一點累積的東西,那蓄積著未來的能量。我們總能為彼此,留存著這一點又一點。就在每一回交談的話語裡,在相視的眼神裡,在呵護彼此的心意裡。
我喜歡你是如何的有力量。在我僅僅脆弱的縫隙,將它們輕輕的彌補。就像在我悲傷的時候,輕輕的拾起我的雙手。我喜歡你看見微弱的我,微笑著覺得那也無所謂。因為你知道著,我總會有渡過的一天。我喜歡你是如此的相信,毫無懷疑。
我是那麼感動,當你注視著我。在你的眼裡,有我的美好,也有我的缺口,而你願意將它們全部都擁有。你的心是這世界上最好的禮物,謝謝你讓我安穩的就住在那裡。
請等待我,有一天將以最上乘的美好,為你帶來光榮。
Friday, 25 June 2010
不可貌相。後記
講完三車法師的故事,貓木頭馬上就提出了關鍵的疑問。被稱為是上好的木頭,果然是有實料的。他問了,如果不能夠從表象判別一個人,那能夠依據的是什麼?
這的確是個大哉問。我想了想,又看看他,說,你就憑直覺吧。
他說,這樣解釋不通,每個人都是憑直覺,但為什麼就是有些人會遇人不淑,被騙或是惹上麻煩呢?貓木頭果然不是省油的,於是我回答他說,就我可以理解的部分說給你參考吧。
這件事情,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另一個是自己的心念。
人與人之間的緣份,真的很微妙。比方說,生大病的時候,會不會遇到一個好的醫生?或是求來的的名醫,因為判斷上的差池而延誤了診治?很難說吧。因為事情的發生,就是已經發生,並不會像試驗一樣可以重新安排,而知道不同的結果。所以也無從走回頭路。
一個人如果平時都做好事,不侵佔他人利益,與人為善,那自然而然,身邊所親近的,或是來親近的都是好的緣份。反之,若常與人為惡,則身邊容易出現惡緣。善緣的話,就容易有貴人相助,或是因之而帶來好的事物,有形或無形的。有的時候說是人的資源,或是人脈,在需要的時候提供許多美好的東西,或是得以解救困難。另一方面說,其實人能夠成就許多事情,幾乎都並非是靠自己獨立一人所為,都仍然需要他人的助力,這時候,身邊是否會遇到可以幫助或是賞識自己的人,就很重要了。
當然,這也並不一定是說,都會遇到好人或是壞人,這麼絕對的事情。人也都有很多面向,也有因為各種互動而產生的各種結果。這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善良的,不會一天到晚存著害人之心的。但即使如此,人與人之間還是可能會因各種想法或理念不同,或立場的不同,利益結構,而發生衝突。而結善緣的人,與人之間,不容易產生糾紛,也少有爭執,或者,這些這些事物出現身邊,也畢竟不會真的成為打擾。而心不習慣於侵佔利益的人,更無需擔憂錢財會被騙走。
人的心念是另一件有趣的事情。簡單的說,貴人如果出現身邊,但自己就是認不出來,就是不相信,那貴人又有何用?或是從別人送來上好的東西,自己卻不知重用,也是枉然。反之,錯認了人或事物,所需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的大。能夠分別什麼樣的人或事物是對自己有益處的,那是一種能力,一般叫做識人之明吧。
換一個角度說,有沒有這樣識別之「明」,可以從遮蔽它的「障礙」有多少來觀察。一個人心裡如果都沒有遮障的話,那就是非常的清明了。這種遮障有一個還蠻粗淺典型的指標,就是一個人是否非常的堅持己見。非常堅持己見的人,多半都是遮障比較多的。這樣的人,非常以自己的想法知識或是過去習慣的經驗感受,做為判斷事物的唯一依據。我就看過這樣的人,把對於他自身不利的事物緊緊抓著,認定那是對自己好的,而將各種有利的事物都推向外,事實擺在眼前而不自知。
但這樣的人,在外表上,不一定看得出來,也並非不聽意見。大部分固執的人,並不顯露在表面上,也都是和和氣氣的,認真聽他人的意見的,我還蠻常遇到這樣的人。但我有時候比較喜歡會說出爭論的人,或是提出疑義。爭論與疑義表面上讓人感到反駁,但這也意味著,話語有被深層的處理,人必然是遇到與己見不同的時候,才會有爭論。不過這也一樣是難以一概而論。
我想,如果他人說出話,可以提出有力而合理的支持,或是說出自己未曾思考經驗過的層面,那麼那樣的話語,就有其被採納的價值。不去為了自己的面子問題或是其他表層的利益,而不肯認自己的過失,就是很好的一種訓練。養成習慣讓好的人與事物,不被自己過去的經驗或習以為常的知見道理所遮障。
我說,貓木頭不愧是木頭,因為心理歷程不多的緣故,非常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見,也就是容易被說服的品種。基於他又是隻心地善良的木頭,於是我就請他,依靠自己的直覺去選擇。
而識得的人知,說是兩個方面的理由,其實從來都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不同觀察面向而已。
Thursday, 24 June 2010
懺悔不嫌多
這個故事是說,三昧水懺的由來。
引用網址 http://www.ctworld.org.tw/activities/info/04_03.htm
三昧水懺的起源,是唐朝的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教他以三昧水洗滌人面瘡而消除累世冤業的懺法。
在唐朝懿宗皇帝時,有一位知玄悟達國師,在他年少還未被封為國師時,曾參訪叢林,掛單在一間不知名的寺裏,正巧另一位僧人也掛單在該寺,但那位僧人得了很重的病,通身長滿了瘡,發出很難聞的臭氣,所以都沒有人想要和他來往,國師住在他的隔壁,很同情他的病苦,常常照應他,一點都沒有討厭躲避的感覺。
不久那位病僧的病也好了,為了道業各奔前程,在臨別的時候,那位僧人為了感激知玄和尚的德風道義,就對他說:「你以後如有難臨身,請你不妨到西蜀彭州九隴山來找我,我會設法解救你的災難。記住山上左邊兩棵大松樹連在一起,那就是我居住地方的標誌。」說完便離去了。
後來知玄和尚因為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崇敬,就封他為悟達國師,還賜他沉香莊飾的寶座,悟達國師坐上寶座之後卻生起一念傲慢心,心想現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於是從這時候開始,膝蓋上便生出一個人面瘡來,長得和人面一模一樣,每次還要用飲食餵他,也能像人一樣開口吃東西,悟達國師當時痛苦難忍,遍請各地的名醫,但是每位名醫都無法醫治。
國師這時突然記起過去,同住的那位病僧臨別所說的話,於是便前往西蜀彭州九隴山去尋找。一日,天色已晚,忽然看見了兩棵並立的松樹,再往前一看是一座金碧輝煌的殿堂與那僧人,兩人相見甚歡,國師便把所患的怪疾告訴他,僧人便加以安慰,告訴國師不要擔心,只要用清泉水洗一洗即可。
次日清早僧人就令一個孩童引領國師到巖下清泉的溪旁清洗,國師剛要捧水洗人面瘡時,人面瘡竟然大聲呼喊:「不可以洗啊!您知識廣博、見解深遠,但不知是否曾讀過西漢書上,袁盎與晁錯傳呢?」國師回答說:「曾經讀過。」人面瘡就說:「往昔的袁盎就是您,而晁錯就是我,當時晁錯被腰斬時,心懷怨恨,因此我累世都在尋求報復的機會,可是您十世以來,都是身為持戒嚴謹的高僧,冥冥中戒神在旁守護,使我沒有機會報復,而今您受到恩寵,動了一念名利心,無形中德行已經虧損,因為這個緣故,我才能接近您的身邊來報仇。現在蒙聖人迦諾迦尊者出面來調解,賜我三昧法水(此三昧水是迦諾迦尊者三昧力的加持而成三昧法水),讓我得解脫,今後我不再與您為難作對了。」
悟達國師蒙受聖人的救護,洗除多生的宿冤,因此寫成懺本,早晚恭敬禮誦,來報答大聖的恩德,並命名為慈悲三昧水懺,就是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瘡,解開兩家累世冤業的緣故。
今日大眾在禮拜懺悔時,藉由祖師大德身行、言教的提示,應當發起真誠的清淨心,以三昧法水洗去我們累劫的塵垢。
----
因果的報應就是這樣,因種了,果什麼時候現形,還要等緣熟。善惡業都一樣。所以遇到危難的事情,不要太難過,就當作惡業現形,報了也就了了。同樣的,遇到了好事,也不要高興,記得福報現了形,一樣是用掉了。平日還需努力修集福德才行。
這個故事也說,遇到好事情不要太過得意,因為心升起了傲慢貪念,會虧損了自己的德行,就可能為自己招來惡緣,或是重下惡因。
有人說,三昧水懺在急難時很有用,但我覺得,平時也可多讀,因為懺悔永遠不嫌多。唸的時候也記得要一心恭敬,真的要有懺悔之心。人生總有不順利的時候,遇到苦難的時候,佈施、懺悔最有幫助。我自己在很痛苦的時候,就會把那一天身上有的多餘的錢都捐獻。
三昧水懺經文。寫的真的非常優雅,有興趣可以看看,願意讀是最好了。
Sunday, 20 June 2010
來者不拒
上次在facebook上寫了「來者不拒,去者不追」,被M先生說,肯定不是佛偈。嗨,那就只好讓我來說說,這句話與佛的關連。
「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是佛法對世間,也是佛菩薩對眾生的態度。來去,或是來來去去,一切都很自由,我喜歡這種尊重個人意志的理念。而這句話也隱含著一種似乎並不太主動積極的想法,這也是佛法和其他宗教不太相同的地方。就好像有些宗教要求信眾一定要吃素,但佛教卻沒有對信眾有這樣的要求,除非是選擇受戒者。
絕大部分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佛教也一樣。但與其說,它積極的叫你做善良的事情,不如說,它告訴你做善良事情背後的真實因果,然後讓你選擇自己要不要去行善。
比方說,佛法教人守五戒,只要能夠確實守五戒,就能保持人身不墮惡趣;告訴你,如果你願意行十善,那麼就可以上天界去享福。當然它也會讓你知道,福不是享不盡的,它也有終了的一天,你仍然要從天界再下來。但不論你身為人或是成為天人享天福,那都還是在輪迴之內,所以佛法再教你如何解脫生死,永離輪回。而如果你覺得,那樣實在是沒有意思,它告訴你一條更好的道路,帶你修行,一步步走菩薩的五十幾個位階,最後成佛。而任何人都可以自己決定自己所需,而做那樣的實踐。這個觀點也意味著,佛法的信仰是很個人的。
我認為,佛法給人的態度,並不是那樣極積的理由,原因在於因果。另外一個面向而言,就是一般人說的緣份。有的人聽聞佛法就覺得歡喜,而有的人卻覺得無聊,那都是有原因的,我們說個性或是興趣,那是很表層的說法,即便是人的性向,那些人們常以為是天生的事情,都並非偶然。
當然,緣份這種事情往往給人不積極的感受。但我想能夠看得深刻之人,便會驚訝於它非常積極之處。或許也就會和我一樣,是那麼重視人的自由意志。你說,緣份從何而來?
我自己很喜歡「來者不拒,去者不追」這樣的處世態度,也決定了用這樣的態度繼續我的人生。那其實就是好聚好散的意思。人世間的緣分好聚好散很重要。學習佛法以後,覺得其中非常受用的是,去看見自己與周圍人事物的緣分。觀緣分真是一件有趣的事,以不同以往的層次觀察人與事物之間的演變,其實非常的犀利。不單是自己,經常看見身邊的人與人如何的牽連,其實每每也都會驚嘆,此種默默存在的力量是何其有威力。命運吧,總說是命運。人都有自己可以選擇和努力求取的成分,也都有不論如何使力都敵不過的成分。而人身於其間,如何進退?
緣份如果不足夠,明白了,看見了,不去責難,也不強求。強求並不會有好結果,努力也可能終究落得一場空。所以若人欲我離去,我就離去。事實上卻是人離我而去,而非我離人而去。因為「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早就說明了,始終並沒有放棄。過往因為不喜攀緣,總是很容易阻斷不必要的緣份,不好的緣分。但這些日子以來卻傾向保留,若有可能,也希冀補救曾經傷害的緣分。我想,這也是一種不積極之中的積極吧。
而人若願意看見,我一直在那裡。
* 另「來者不拒」也意味著某種「不去懲罰」以及「永遠守候」的心願,這讓我覺得很感動而欣慰。
* 而我真的很重視人為自己所做出的選擇。不論那是什麼,不論是否與我相關,都讓我覺得很珍貴,而會讓我想要伸手好好的守護這樣的心意。也許這就是我對於人的在乎之心吧。
Saturday, 19 June 2010
不可貌相
上次給貓木頭說了一個我最近聽到的故事。但卻被他嫌棄講故事功能低落,拖太長時間。唉,真是有夠挫折,我還以為我終於把故事講的比較生動。所以決定改用寫的。
要講的故事是道宣律師與窺基法師的故事。
話說道宣律師是持戒第一的法師,也是律宗的祖師。因為持戒非常好,所以非常有威儀。威儀如何而得呢?就從行住坐臥而來。所謂的,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因為持有這樣的戒律,連天人都來供養他。道宣律師在終南山上修行,每天過午不食,因此,每日午時都有天人派小天女來給道宣律師送天上的飯菜。
而窺基法師是當時有名的另一位法師,是玄奘法師的弟子,和玄奘法師一樣,是唐朝的國師。窺基法師有另外一個外號,叫做三車法師。為什麼叫三車呢?據說,窺基法師當年出家的時候,帶了一車他想讀的書,一車服侍他的女眷,和另一車山珍海味,故被稱為三車法師。而為什麼是帶了這三車呢?這出家的因緣是另一段有趣的故事了。
道宣律師因為持戒嚴謹,向來看不起窺基法師這樣的行逕。有一次,窺基法師上終南山拜訪道宣律師。道宣律師想要讓窺基法師看一看,因為他持戒嚴謹而受天人供養的事情。因此,就跟窺基法師說,午時自會有天人從天上來送飯,我們不用準備。只是兩人一直等一直等,等過了午時,也不見任何天人送來飯菜。道宣律師是過午不食的,因此就這樣餓到了晚上該睡覺的時間了。
道宣律師因為持戒嚴謹,睡時也是坐著。而窺基法師就這麼倒下,呼呼呼的就睡了,睡時還不斷的翻動身體,發出巨大的呼聲。吵得道宣律師也無法入定,但因為非常有紀律,所以就這麼坐著。夜裡黑暗,來了隻蝨子,跳到道宣律師的身上,他就用手輕拍把蝨子彈到了地面上去。
第二日醒來,道宣律師問規基法師,昨夜睡的可好?窺基法師就說,不好不好,我聽見一隻蝨子跌斷了一隻腿,一整個晚上都在哎號。道宣律師聽了之後,心裡忖著,夜裡一片漆黑,窺基法師怎麼知道有一隻蝨子的事兒?之後窺基法師就告別道宣律師,下山去了。
窺基法師走了以後不久,小天女就送飯菜來了。道宣律師很不高興的問,為什麼昨日沒有送飯菜來,讓他非常的失禮?小天女就說,有啊有啊,這是冤枉啊,昨天很早就來了。只是昨日的終南山上,四十里之內散發著五彩的金光,眾多的天神,護法神,層層的護衛圍繞,我一個小天女根本不可能穿過這層層包圍而可以接近。
道宣律師這一聽才知道,原來窺基法師,深不可測,旋而恭敬之。
----
初宣律師以弘律感天廚供饌。每薄基三車之玩不甚為禮。基嘗訪宣。
其日過午。而天饌不至。及基辭去天神乃降。
宣責以後時。天神曰。適見大乘菩薩在此。
翊衛嚴甚。故無自而入。宣聞之大驚。
於是遐邇增敬焉。
----
這是我在《神僧傳》裡找到的原文,不過中間蝨子的故事並不在這裡面,等我找到再來補上,應是在別的文裡。這段故事非常有名,網路上可以找到其他許多說故事的版本。
或許就以這個故事做為【認識】一文的註腳,這世上很多事情,真是有趣而不可思議。說故事的人說,並不是道宣律師不好,他是一位非常令人敬重的人物,以致於連天人都願意來敬供,可知。而窺基法師呢?那只能說是等級不一樣,不可稱量,不可思量。
窺基法師對我而言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歷史記載他著作等身,並協助翻譯了奘藏法師從天竺帶回的重要經典。他所傳承的思想脈流,可以追溯至彌勒菩薩。此相續不斷的脈流,皆是我非常恭敬的對象。
這個故事似乎是在說人不可貌相一事,若是看的更深,則知這是一場玄妙的演示。而我認為,其中看了應會心一笑的是,它在說,要做就做大乘菩薩,那最是殊勝。
Friday, 18 June 2010
The lover
Wednesday, 16 June 2010
In vain
因為很思念你,所以常常就這樣在心裡呼喚著你的名字,用手指在空氣裡刻畫著它們的形狀。
只是心永遠呼喊不出聲音,空氣也永遠不可能排出指尖經過的軌跡。
而我的人生永遠就這樣做著徒勞無功的事情。
Tuesday, 15 June 2010
絮語。05
「你知道,愛情嗎?」
「那是存在想念彼此的一顆心?」
「那是創造彼此之間的許多美好?」
「那是守護著一個靈魂。」
「守.護。」
「你說,難道不是做很多很多美好的禮物,送給心愛的人嗎?」
「希望我所愛的你,因為我的付出而感覺到幸福。」
「我不能說它不是。」
「我想要你因為我而快樂。看見你快樂而我也因此滿心歡喜。」
「那是一廂情願的。」
「像孩子般天真的。」
「守護一個靈魂。」
「就像大地守護著萬物。」
「不論你愛它,珍惜它,踩它,壞它,它依然蘊育出生命。」
「它一直在那裡,就好像不曾存在。」
「人們從未感覺到。」
「它只是承接著一個又一個生命。使其生長。」
「那裡面沒有快樂,和悲傷。」
「但我卻快樂和悲傷了。」
「我是活生生的。」
「或許就結果而言,我失敗了。」
「你狂暴的語句,就像一把又一把的刃劍插進身體裡。」
「我因為疼痛而淚不停不停的流。」
「淚流之中忘記自己吶喊了什麼。」
「隨之而來的痛苦讓我如同大地崩毀般的醜陋。」
「原來一個靈魂是如此的沉重。」
「原來我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
「原來我的心還留有想要被疼惜的願望。」
「我的身軀變的更微弱了。」
「我沒有去想是不是承載不住了。」
「我沒有選擇走。」
「我知道你沒有愛我。」
「我不難過。」
「我知道那樣的你並不能愛。」
「但我還是想要愛你。」
「我還是想要把你緊緊的懷抱在身體裡。」
「或許就結果而言,我成功了。」
「你的狂暴結束了。話語已經停止。」
「那些屬於原生裡深沉黑暗的能量,已經發散出來了。」
「無以名之的憂傷隨著時光淡淡的消逝。」
「靈魂已經漸漸安靜。」
「人並非天生有刺。」
「傷害源於被傷的印記。」
「我如此深信。」
「依偎著你我感覺到了溫暖。」
「那光芒依然閃耀。」
「我用生命守護的光芒。」
「已經長出了新芽。」
「我欣喜於你喜歡著這個世界。」
「我發現原來你的心已經開始練習承接另外一個生命。」
「也許未來的你也會懂得。」
「守.護。」
Saturday, 12 June 2010
Friday, 11 June 2010
認識
「不要把自己的認定套在事實上面,而是去尋找事實背後的真相。」
這是最近聽到一句好話。話語是在說,人總是容易以自己的想法,去推論所發生的事實,自逕的作出解釋,如此就可能錯解了事件產生真正的原因。而縱然有新的事實發生,其結果不但使人停留於自己原有的思考框架,還增長的錯誤的見解。
說話的人,說了這麼一個故事。佛的十大弟子之中,被稱為神通第一的目犍蓮,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目蓮救母」故事裡的目蓮尊者。他的神通有多利害呢?他可以以神通之力,到達8000個佛世界之外的世界,一個佛世界有多大呢,就是一個銀河系那麼大。八千個話,真的夠厲害了吧。但這位尊者,是怎麼死的呢?卻是被眾人亂棒給打死的。
聽到這樣事情的人,便會起了煩惱。認為修行這麼好的人,死的時候一定很莊嚴,不可能會這樣死。或者,覺得他的神通一定是假的。如此如此,否定了目蓮尊者的修行或是神通力,然後便會覺得,佛經裡說的,並不是真的,都只是方便為了要渡人的故事。因此種種,便不自覺地生出了對於佛經上所言,不信任的想法,否定的想法。而這樣的態度一開始,就會越生種種自以為是的態度。
因為呢?我是一個對於思考,非常感到好奇的人。所以聽到這樣的事情,一定會要去探究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我發覺很有趣卻也很關鍵的地方是,人透過推論或是臆想,導致不正確的結果,其來源不見得是由於不合理或是非理性的思考。在這個例子之中,人以單純的想法,認為「修行很好之人,死時必定莊嚴」,其想法本身並非有什麼過失,或者是說,這個想法本身符合經驗裡許多的例子。對於佛法修正有一些許了解的人也都知道,若是修行很好的人,其證量在捨壽時的確得以充分展現。所以如此想法,完全是理性而正確的。
那麼一個使用了正確想法得來的推論,為什麼會導致錯誤的結果?原因是出自於,事情總是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可能性。以目蓮尊者的故事來說,他的修證是真的,神通能力也是真的,而他被亂棒打死也是真的。那麼一定有什麼地方出了問題,不然,一個修證這麼好,又是大神通的尊者,不可能被亂棒打死。的確,以尊者的神通之力,不可能躲不過。但若是如此,不就又與事實的發生不相符合?追究其背後的原因,其實是因為目蓮尊者出於自願讓自己被眾人的亂棒打死,因為他想要償還自己的惡業。
再不合理的事情,也可能有合理的解釋,只是存在想像之外。我真的認為是這樣。
如果說把這樣的事情,將它看作為是一種思考的陷阱,那麼似乎是好思考的人,越容易落入。當人的思維越是縝密,越以為自己已經佈滿了思考的空間,就怎麼也無法去察覺,那不在自身思維的空隙。於是愈是遽下結論的人,愈是可能偏離。輕易否定,或是以自己的見解,為真實的見解。
於是思維,一種作為促進認識的幫手,反成了障礙物。在認識的過程,它只是其中的不可貨缺的部件,其組合有可能無限。要認定其中何者為絕對必然,實難定論。
或許,意願放棄自己所認定,才是趨近認識的步伐。
思維所及,不能合理的事情可能是真,合理的事情可能為假。這個世界,微妙的很啊。
Tuesday, 8 June 2010
主觀
我覺得,學心理學的人,很容易就落入「主觀」的各種爭執裡。也許是因為心理學的本身就容易引發對於自我內在的思考。還在唸書的時候,就觀察到有許多的同學,會特別強調人的主觀性以及個人經驗。
人在小的時候,都會以自己眼見,所思所想為唯一的依憑,即便是自己不斷在成長和變化,也不一定會有所覺察。到了一定年紀以後,會漸漸的發現外在的人事物與自己心中所預想的並不一定相同,出現爭執的時候,認真的感受到人與我的不同。但即便是感受了差異性的存在,卻仍然以自己為唯一的真實,論理是常見的,以自己所認同的道理駁斥,自然而然的,一次又一次發生著。
有一些人會一直停留在這樣的思辯裡,隨著自己見聞和經驗的增長,改變的是所認同的道理,而心理的模式與循環並沒有多大的改變。與經驗不一致或是與自我所想望不一致,仍然是爭執的主因。以為總是人生事項上的爭吵,理念上的不合,卻一直沒有發覺更上層的根本是,人與人之間的引以為憑藉的內容畢竟不相同。
主觀,是抽象的字眼。是概念群聚的集合,既然是集合,那麼就無法避免成分上的差異。人因為知覺上的限制,導致了知覺經驗上的相似,也就是我眼睛看見的紅,和你眼中所見,或許不會相同,但畢竟相去不遠。感官相似性導致初級知覺經驗的相似,而這個相似性,卻往往使人誤以為更上層的訊息解讀,也會是相似的。比方說,人的皮膚在空氣之中所覺知的溫度是相同的,比方說這個時節的攝氏25度,但此一溫度在不同的人的感受上,有人可能覺得冷,有人可能覺得熱,有人可能覺得舒適。這其間的差異,可以說是「主觀」最基本的結構,而向生理和心理層面不斷延伸,使得每一個人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我很想說,「主觀」的本身是中性,但因它而在人與人或是與自己之間,所產生的影響,卻會產生好或壞的結果。
有一些人,前面說過,特別是學心理學的人,會在人與人交會的過程之中,自我的主觀會漸漸的變得清晰,這意味著,這樣的人開始知曉這是我獨有的看法,屬於我自身的感受,並深切的感覺到這種只存於自我的獨斷性。在這一自我意識覺醒之後,便會不自覺的凸顯自我的獨有性,比方說不願流於一般性的原則,看法,規範,而開始強調所謂的獨立思考。
這個世代的社會普遍也認同某種程度的自我屬性,像是宣導認識自己,發展自我的性向。具有個人特色的人,也多較一般人更來的受歡迎。在某種程度之下,這對於人的心理狀態是有助益的,而了解自己更深也意味著自我效能或是自我的掌控力是越佳的。
但是過度的強調自我主觀,卻不定帶往更多更好的結果。主觀的深層意思表示人在各種事物上的傾向或是偏好。像是如果很喜歡吃蘋果,相對其他水果自然就沒有相同水準的喜好度。如此推論便可以知道,如果過度的喜歡蘋果,就會將其與其他的水果的喜好差異拉的更大,大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對於其他水果的接受度就會大幅下降,而下降的結果,一般就稱為偏食。
食物的偏食是具體而容易察覺,但心裡思想上的偏食,卻往往讓人並不自知。當人對於某種態度過於明顯,就會變得更難以接受其他與之相異的想法。「執著」,應該就是指這個意思吧。這樣的人,比起沒有特別思想的人,適應環境是更艱難的。在遇到違逆心境的事物發生時,受傷害的感受是更深重的,而且在主觀裡非常的容易去覺得忿恨不平,因為覺得自我的主觀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但處在這種心境的人,並未能察覺,那是因為他所需要的訊號強度,是遠較其他人更重的。
當然,這些導致的惡性是,過度強調自我主觀,自我將會非常難以改變。
到現在這個年紀,我覺得個性調柔是非常重要的性格,僅次於善良。且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溫柔才最堅強。那些處處拿自己去與人相撞畢竟沒有好結果。但只是一個層面,更深的是,人過於自我的時候,會過於容易拒絕與自我經驗感受不相符合的事物,不論好壞。這依然是指向了,以自我主觀為唯一真實的內在態度。
簡單的說,以自己為一切的依憑的後果,即是永遠的鎖在自己的世界。好的話,因為不順耳而聽不進去,有幫助的方法因為不熟悉而難以接受,有意義的道理因為與舊有的相衝突而只能排斥。但人是萬能的嗎?若不是,此種心理養成的習慣,不就將導致自我的敗亡?
我也一直都強調認識自我的主觀性。但我強調的意義在於,知道人自己是主觀的,在各種事上去親身經驗自我的主觀性,而經由此種對於自己的體認,去察覺自我即是被封死在自我的主觀之內,而經由此種體認而能夠願意開放自己,接受與主觀經驗相違的事物進入。另一方面也經由對於自我主觀的體認,而去明瞭自身之外的他人,就如同自我一樣,擁有完全獨立的主觀性。簡言之,因為充分明白了人的主觀性而縮限此種主觀性的擴張。
基於我是無可救藥的平等主義者。我主張任何的主觀都如同我自己的一樣的重要。我覺得人與人,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尊重起始於此。而且我也一直都認為,以自我的主觀去理解或是感受他人的主觀是可能的,在某種程度上。即便不可能百分之百,但那與完全放棄觸及其他心靈,仍然是有明顯差距的。
以自我主觀,所思所知所感,為唯一依憑是危險的,以為唯一依憑而從不自知,是更危險的。但現實是,以自我主觀為唯一依憑還沾沾自喜者,卻是眾多的。他們通常名之為,相信自己。
Friday, 4 June 2010
虛偽
在想著要寫什麼深奧的東西之前。我想到,這世界有太多的人際關係,是那麼的虛偽。有太多的人,讓我們無法坦然的對他們說出自己心裡的實話。因為身份地位的差距,或是更明白的說,因為單純的話語不能夠被接受。
其實我是不能了解的。為什麼人寧願選擇虛假的話,讓與之對話的人,必需用他她所能接受的話語和其溝通。為什麼要相信自己是完美的。人都會說自己不是完美的,但若真是如此認為,就不會聽不進去那些說著自己缺失的話語了。因為面前的說不出口,讓人在自己背說了又說,抱怨了又抱怨,難道這樣好過了嗎?因為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見,所以就不存在?
如果聽不進那些話,那麼自我改變的契機會是在哪裡?需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我們會看見滿目瘡痍的自己?為什麼要用自己的權勢地位或是彼此之間的關係,自己的情緒和脾氣,去造成對方心裡的壓力,這究竟是會利益了誰?
這樣的人,總是讓我覺得悲涼。
也許因為心裡深深的抗拒,我總是寧願說出實話。即便是那許多時候招致衝突,我可能就這樣傷害了人,或是因之而被傷害。我寧願心裡是暢通的,而不是有很多很多的情結,或是自我的認定去成為阻礙。我也總是逃離那些需要被稱讚的人,那些我必需要用尊敬和討好的方式對話的人,即便不是我不能做這樣的事和說那樣的話語,但。在我的心裡畢竟深深的知道,這終究對於對方,是沒有利益的。而我也不想要拿這樣的東西來換取他人對自己利益。
逃走,因為仍然想在心裡保留餘地。不是我不懂,順應人的心,與之快樂,是一件珍貴而意義的事情。只是,事情不是只有這一個面向。
又何況世上的事情,並沒有辦法一概而論。
感嘆之餘,我還是想說,這事情在上一個層次仍然是「主觀」的問題。
Thursday, 3 June 2010
Saturday, 29 May 2010
救世主
在東之伊甸的故事裡,因為主角瀧澤偶然的知道了將會發生導彈攻擊的情事,而以近乎犯罪的方式,動用了另外兩萬個neet的力量,疏散了當地的居民,而造成沒有任何人傷亡的局面。但此一作為卻讓事件從表象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自導自演的劇本。終究那些被疏散而得救的人,和那些協助的人,敵不過心中的疑慮而從感激之情轉變而為責難之心。
為了平息這些惱人的言論,主角於是從原本拯救眾人的角色,擔起了這一切的責任,宣稱自己即是引發了這場攻擊的的恐怖份子。而在個事件的最終,也就是本片的一開始,主角選擇了將自己的記憶刪除,做為自我生命的另一個開端。
對於喜歡或是熟悉日本社會文化的人來說,這部片肯定有很多的可以探討的感想。像是日本的極右派的思想,以導彈攻擊做為社會改革的激烈手段,或是neet這類族群的特殊社會現象,還有漫在每一個角落的社會不平等,階級或是世代的互相作用現象…等等。就連JUIZ這個角色和其本身力功能,都有很多可以探究的地方。
那麼來說說救世主吧。也許隱身在炫麗的劇情背後,問著一個深刻的問題,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作為,可以被稱為救世主?當然故事尚未終了,對我而言,劇本至此也並未脫離了「救世主」這個或許是宗教上的意義:為眾人背負起一切罪惡,自我犧牲。大膽的想像,也許在最後的結局,或許是救世主創造了一個人類新的局面。
但我心裡想,那是不可能。不論是在故事之中,或是跳脫出了故事之外的現實,都是不可能的。我覺得每一個人如果願意深刻的問問自己的心的話,也會可以感覺到不可能的現實。人類的任何局面只能為人類共同創造。凡人的心,都有自利和利他的兩面,都有善良也都存在惡意升起的可能,那就是救世主能為的極限了。
這個極限就在導彈的事件裡,被清楚的表述出來。明明是一件天大的善良,卻也會演變成為攻訐的焦點。想像之中,能夠有什麼樣的事件,能夠將人的心靈向上提升?有什麼樣的感動,可以充份到不讓任何人產生疑慮?很難思考吧,想像不出來吧,這世界有著什麼樣的救贖,是可以拯救所有人類的心靈?沒有這樣的事件可以存在而發生。終究人仍然只能以自己的速度,慢慢的更新。也許一時的感動,可以讓人開展出美好的善良,但卻也只能是維持一時,或是又一時。所以,頂替眾人的罪過,將一切的惡意歸於寂滅,那真的是極限了。
人只會在自身的經驗裡思考,卻很難將之推於經驗以外的東西。也就是人的限制。在導彈事件中被救出的人們,並非能夠去感受,若是不幸真的發生,自我或是自我身邊的人,將是如何的慘狀。因為畢竟不幸沒有發生。但對他們的主觀來說,仍然是不幸。因為即便是安然無傷,卻也失去了珍貴的家園和財物。生命的可能損失不是真的發生的事情,但這些財產上的損失,卻是親身經歷。人親身所受的災禍,足以超過那些更大卻未發生的災禍。
於是人無法去思考可能原來會有的極度損失,而只能就眼前的損失產生現實上的疑慮。質疑事件的陰謀便成了思維主要的標地。那麼原先盡一切辦法救人的人,反倒是要為了可怕災難無法發生而導致的其他結果負責。又像是一個天大的笑話一般的荒唐。
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但如果它可能實際發生的話,我想結果並不會偏離故事太遠,或說,就會照著這個劇本這樣的發生,除了真相會永遠的被人類的思維埋沒,而沒有得以彰顯的一天。
我覺得。人真的不得不重視自身經驗的影響性有多大的這件事情。人或許可以反省自身經驗之內的一切事物,所有見聞,所有思想,但卻是那麼不容易反省經驗存在的本身。當然,人可以在思維空間之中,做各種假設性的思考,但那與真實經驗發生結果的影響性比較,那真的是太過於微弱了。
什麼時候呢?人感知到自己活生生的就困在這個以經驗為基礎的空間之中呢?有那麼多那麼多其他的存在,因為無法被自我心靈所觸及,而就如同不存在,沒有意義?我想人並沒有發現,那些已經存在的心靈之物正是遮止那些不存在進入的根本原因?就好像,一個想法的存在本身,就阻礙了另一個想法的出現,這是必然的現象啊。
* 故事裡的瀧澤,在戲裡被稱為No.9。在探討各個救世主所作所為之中,九號才是正貨。為什麼呢?因為「九」和「救」是同音吧。我說,這真是太老梗了。
Friday, 28 May 2010
訊息的假面
「大部分的人根據不確定的訊息,和對自己有利的傳聞,就隨隨便便的改變了自己的意見。」
這是東之伊甸裡,印象很深的一句話。話語裡是在說,人是如何輕易的就在心裡背叛了曾經拯救自己的人。訊息的不完整,或是吝嗇於將所有可得的訊息加以思維,整理出貼近事實的樣貌。與其說是責難官方的疏忽,或者更應該是每一個人心的疏忽吧。
背叛。很日本式的用語。並不一定符合事實的發生,但我覺得若是拿來形容心中的轉折,卻倒是很有滋味。
這句話讓我想到攻殼裡久世說的另一句話:水往低處流,人的心也往低處流。這句話讓我品味了很久。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看著身邊和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每天徘徊在不停的訊息川流,我覺得,人都是思考的,沒有一句話,一篇文章,不是經過思考而得的結果,只是人對於思考這件事情,的確是疏忽了。
認真思考並不表示就不疏忽,沒有想到疏忽的可能性存在,就是疏忽。在與自己相關的事件上選擇有利自己的方向,在無關的事件上旁觀,以為自己是正義的第三者。疏忽的言論充斥著到處都有。有的時候,我甚至覺得思考的過程就像只是為了將話語穿上邏輯的衣裝。
而我認為這整個事件的背後,還是圍繞在一件事情上,人是主觀的。而這些最後被表露出的結果,就是每一個心靈將所獲得的訊息拼裝成自我想像之後的模樣。沒有任何的成份去注意這成品是否與原來的可知的事實相符,而當發現其他與自我不相符合的時候,就執以為自己為唯一真實而加之以對抗或是踏伐。
而真正的聲音是什麼?如果有那一個原初的聲音的話,也早已經淹沒在思維的河流。
續說主觀。
與其說是沒有意願,我並不真的認為那是動機的問題。但或許它真正仍然是動機,只是存在於更上層的意識裡,估且這麼稱論它吧。人總是以為自己眼見真實,甚至在許多時候,覺得自己比起其他的人眼見更多。看見的景象,聽見的聲音,吃進的味道,似乎都比起其他人來的更細微。多一個訊息量的時候,心裡就多生出了一道衡量是非的道理。
這並無可厚非,或說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有很多人喧稱自己是正義之人,儘管不說出來,心裡也認定自己是正義的。就好像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可以聽見不只一方的聲音,而可以成為超然的獨立第三者。或是可以對於某種弱勢感同深受,而為之奮勇抵抗。眾人的聲音本來就很力量,事實上很多事件的結果,並不如臺面上所見,為特定人士所主導。事件的發生,是許多共同意識所造就的結果。即便是放棄參與,也仍然是一種意識傾向的顯現。
有趣的是,不論在哪一個層次的問題上,人們總是忽略自我之意識傾向。人並未察覺,所有的認識的過程都是自我主動的結果。人以為自己眼見真實,那不如說是選定了立場之後所見的主觀。人幾乎沒有能力去反省,為什麼這是我眼裡所見的樣貌,為什麼這些是我的心靈浮出的感受,而為什麼那些是我之為我的意識所抓住的點。人沒有發現,自己所見所知所感受,從來不是獨立於自己之外的事件,不是真實,而一直以來都是自己,完完全全的自己,人的心靈從來沒有一刻離開自己過。
人就是這樣的一種主觀的生命體。任何的訊息都可以因其所希望表述的立場,而成為其立論的材料,不論是多麼客觀的數據,或是任何早已既成的事實。語言文字之奧妙啊。不同形式將之以書寫,不同的程度的將之以表現,所有的訊息隨人之心,長成人所欲望的樣子。以人之心所想像的面貌繪出,栩栩如生。
總是,是非有是非可以被論斷的基礎,不同的訊息給予不同的立論支持,為是或為非,很少而得以直接論定。但人的心這樣的歷程卻從來沒有改變過,不論是正直一點或是自私一點,嚴格一點或是溫柔一點,清晰一點或是模糊一點。所得到的結果,不完完全全是自己的產物嗎?而這得到的產物又將如實的回過頭,再次塑造那個做為自我感知的原點。
我曾經做過這樣的嘗試,因為訊息量的不足。如果將一個人想像為全然的邪惡呢?那是如何的情況,而同時又再將之想像純粹的善良呢?所知可觸及的現實並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而可以看見心如何的重組所得的訊息。在重組的剎那之間,什麼是真實,什麼又是可知可了解的現象?如果除卻了那些用以組織劇本的念頭,訊息的本身只是像碎片一樣散落於心靈的東西。不形成為意義,也在瞬間失去了感受所依,沒有了感受,也失去了可以做為評論基礎,而無法再延伸出更多意想與相互交疊的感受。
在這個過程之中,有一件可以做為事實的真相被清晰的展開。我不能論斷任何的邪惡或是善良,除非我依止了自身的心靈,或是行為被展現的那個初始心靈,訊息的本身不能表現任何意義。我將必須抉擇,自我的心靈或是他方的心靈,做為這一切意義產生的依憑。或許就這一個事件而言,仍然覺得惋惜並未得到對方懇切的陳述,而我終究無法以自我心靈的想像去代替自我之外的他方。於是,有的時候,我以自己的心靈去描述出事件屬於自我的長相,以自己的感知,以我所能有限對於他方的認識。而或者,在描述成形的同時,我也讓訊息就這樣像碎片一樣的在心靈之中繼續漂流,宛如它們從未形成任何的面貌。
也許深深的意識裡,我仍然等待,等待它們有一天可拼成一幅美麗的景像。而它的美麗,不在於沒有缺陷,而在於真實。也許一直至今,我並未放棄做為一個主觀的心靈,仍然可以觸及真實的想望,雖然我已經慢慢的了知,所謂的真實,在做為遙遠最上層的地方,仍然還是心靈的產物。但如果是這麼說的話,我仍然沒有放棄的,是以自我心靈之能力,去觸起另外一個,或無限多個,和我一樣的,心靈。
Saturday, 22 May 2010
隨談我
說起來,這幾年我已經並不是那麼熱衷於世界上發生的事情了。不論是地球暖化現象,或是國家的前途該往哪個方向,如果教育是這個樣子繼續,我們的孩子會有什麼未來。
當和朋友聊到話題的時候,我說出了這樣的自我陳述。
並非是變得冷漠了。依然是在那些可以有足夠理性的事物上,盡自己的每一份心力。照顧這個環境,實踐著我所以為的善美。
是變安靜了。知道多一分訊息或是少了一分,世界並不會有所改變。我也不會有所改變。因為記憶之中,事件都是以某種相似的模式在發生。天災或是人禍。事件可能很微小,可能很嚴重,影響可能很短暫,也可能非常深遠。心已經不像過去那般隨著它們起落。只是很安靜的看見了它們,和沒有看見它們。
就好像已經很久不再思辯,為了正義而殺人,是謂正義嗎?如果不是的話,那麼死刑的合法性來自於哪裡?這是思維上的事情,概念的爭論。究竟是人類的戰爭在歷史上從無間斷,以正義之名的只有更為激烈。
理念的問題固然深刻而有趣。人類會走向什麼方向,或許答案就在其中。但此時我更想追逐的是,為什麼。眼見可知的事實,是結果,若是結果,就有其必然產生之因。
就在於我發現了,眼見的一切,這個世界,都不過是人心的產物。
相信無論是誰都會認同此一陳述。除了上帝論者吧。但言語畢竟是言語。而我是真實的在自己的心裡,感受到了此一論述。所以對我來說,它不是句言語,而是栩栩如生的現象。所以每看見世界一眼,就回見了人心一遍。我們以為那是自己之外的世界,不是的,是人的心以物理的方式顯現的樣子。
世界遼闊,那是因為心何其眾多。自己身為其中一分子,意義仍然相同。我身邊的一切,我所擁有的一切,即我。當然它在下一個層次,皆非我。但暫且不談。
我們總是在思想與感受裡尋找自我。卻不覺人的思想與感受是深受環境與變動影響。沒有一個純粹的存在,而是各種訊息交疊滲入的綜合體。那是我嗎?或該說是我以為的我。思想裡,我所以為我,一時一時不等同。他所以為我,一人一人不等同。但還是可以有成為共識的基礎。那仍然是自我之心以物理的方式顯現的樣子。
我穿的衣服,我吃的東西,我發出的聲音,我寫下的文字,我因為我的存在而產生的東西。那個自己,很具體。無有爭辯。畢竟這就是我會選擇留在身邊的,而不是另一個心靈的選擇。人忽略了己之物,己之行為,還有思想做為思考的產物,那是我。當我評論著是非,那並非是世界的是非,也並非是他人的是非,那是我的是非。
我以為我看見世界的客觀,不,那從來都是我的主觀。
於是我回到了心靈。必然在心之中有著什麼不斷發生著什麼,而導致一切的產出,無有停息。物質或是歷史。或許某種層面而言,此路是離開了價值及意義的思考。但我仍然想先問原初的問題。在說是非之前,我想先說為什麼。就像是在讚嘆天空晴朗之前,我想先知道為什麼天空會晴朗。我並非是認為價值不重要,畢竟方向永遠來自於價值的取決。但或許,在現在,對我而言已經到了某種滿足,或是觸碰到了某種不得已的極限。
應該會有另外的那麼一天,它會再度回到眼前。以另外更深的意涵去展現。我終是可以微微的感覺到它一直存在。真理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但它會回答最後的那個答案,必然是價值的顯現,或說使價值得以為價值的本然。我更相信這是一個不斷循環的漸次過程,而這段旅行,將會是非常非常的漫長。
Saturday, 15 May 2010
人類觀察記。02
Stockholm syndrome
此種因心裡被剝奪後獲得回饋,因而產生異常的正面效果,最極端的例子莫過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之所以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原因在於首次被觀察到這個現象,是在斯德哥爾摩1973年的一起銀行搶案,其中被綁架的人質,在綁架的過程之中,和綁匪產生了情感上的依附,甚至在他們放救出來之後,仍然繼續的幫助綁匪逃亡。在沒有被給予任何的好處之下,最強烈的敵人竟然變成了同盟。而這個現象並非只是一個特例,根據FBI對於綁架的研究統計,約有27%經歷綁架的受害者,出現了這個症候群的症狀。
已經有一些研究指出了幾個形成斯德歌爾摩症狀的必要條件,像是,沒有身體上的虐待,人質被與外界完全的隔離,綁匪展現掌控人質生死的能力,因此讓人質認為與綁匪配合是最佳的選擇,以及綁匪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仁慈。這些條件被列出的同時,也讓原本令人吒異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變得不那麼難以理解。
綁架可以說是最極端的人身自由剝奪,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將被帶往何處,是否將會被施暴虐待,甚至連生死都掌控在別人手裡。此種心裡會產生的恐懼無法想像。因此,當人質發現想像之中可怕的狀況沒有發生,並且還被提供食物飲水的照顧,如此被剝而獲得的舒緩,反而讓人質對於綁匪產生了正向的感受。因為實質上加害他們的人,同時也是將他們從極度恐懼之中解救出來的人。
心裡剝奪的情境,本就讓人產生情緒上極大的起伏,再加上與外界完全的隔離狀態,此種狀態之下,更容易加強孤立在一起的人之間的依附關係。就好像本是一起流浪逃亡的伙伴一樣。
有趣的地方在於,人質們並不真的忘記了他們自己是受害者,也並非失去理智而誤將綁匪認為是幫助他們的對象。他們心裡很明白綁匪是將他們拖入如此險境的人。那麼,為什麼,人仍然會像是發狂了似的,反而將傷害他們的人視為依靠者,甚至產生了情感上的依附連結?這似乎仍然說不過去。
人會對於自我所產生的感受以及自我做出的行為,為其找到意義。那通常會是合理並且與經驗一致的解釋。有一個例子是這樣的,去問一個被催眠的人,為何要打開窗戶?其人並不知道自己在催眠的過程之中,被下了打開窗戶的指令,於是便回答,因為覺得空氣有點悶熱。
另一個相關的例子則是認知失調現象。人會主動的去解釋自己的行為與認知不一致的現象,而使之一致。像是讓一群人從事同樣一份工作,其中一部分的人給予一般薪資,另一部分的人則給予很低的薪資。而後請他們分別評定對於工作的喜好度,結果是,得到很低薪資的人竟然會比得到一般薪資的人,覺得自己更熱愛這份工作。
回過頭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似乎也是存在相似的歷程。受害者在經歷極度的恐慌之後得到緩解,雖然緩解的來源仍是來自於綁匪。如果更仔細觀察的話,便會發現此種緩解只不過是相較於極度的剝奪感受,而稱之為緩解。但卻因為主觀感受上的落差,因此在心裡顯現出很大的安撫與舒緩的回饋作用。
問題就出在這個被放大的正向心理覺受,該如何被處理?認知上應該是要憎恨的對象,卻產生了溫暖。不能說原有該的憎恨理由消失了,而是原來的恐懼焦慮無助,各種極端的負面感受,在各種生存條件被緩解的當下,被隨之而來的正向情緒所取代,這並不能說是那些負面的感受不復存在,而是人的情緒本是一時一時的隨著環境刺激而變動著,正負向的情緒感受彼此是拮抗的。因此,被緩和下來的人質們,必需要面對的是,自己竟然對於那些傷害他們的綁匪產生了正面的感受。
因為一般人並不會知道當自己被剝奪後復得到正向回饋,此回饋在心裡產生的主觀感受會因為先前的極度剝奪而被擴大許多。這就好像當一個極度飢餓的人,當他可以獲得一個麵包,就算是再普通廉價的麵包,心裡也會產生無限的感懷,那是我們平日衣食足而得到一個精緻好吃麵包,所不能比擬的。
於是人質們為了解決認知上應該憎恨與情緒上卻出現正面感受,兩者之間的不一致,便會產生各種想要使之靠近的想法。例如像是開始思考,覺得眼前的綁匪其實本性並不壞,或者必然存在什麼特殊的原因使之做了壞事,在自我解釋之中進而產生諒解與同情的心情。而這些為了要使認知與感受平衡的心理歷程,又會更進一步的讓當事人在反觀自己的時候,產生更深的認同或是依附。像是「我竟然會去替他想,我一定是對他有好感吧。」或是更深的「我對他有好感,那是我喜歡他吧。」這同時也是因為,一般人並不知道當自己被隔離或是在不安恐懼之下,人與人之間依附的心理作用是非常容易發生的,因為在這樣的情境會使人自然產生很大的依附心理需求。
所以,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就這樣發生了。
小結:這不是什麼虛幻的事情,而是一個人可以一直不斷的觀察到自己的心理歷程,它會就這麼虛幻地,在自己的監視之下,確確實實的發生。以及,人是主觀的。這個主觀可以產生的影響性,遠比想像的還要巨大。
Tuesday, 11 May 2010
人類觀察記。01
寫人類觀察似乎是有點冷酷,不過這也正剛好符合某種面向所得的結論。
看著老太太跑老遠去為病床前的老先生買晚餐。然後幫他裝盛好,放好餐筷與湯匙。老先生生病,胃口並不太好,行動也有些不方便,花了大半時間也只是吃了一兩口,就吵著不吃了。為了要補充生病的體力,老太太好說歹說的,勸了又勸的,幫他在湯匙裡將飯菜都配好,方便他一口能吃下,老先生這才願意又再吃了幾口。老太太看著老先生吃下了。滿意的笑的嘴都合不攏。還一邊說著,老先生生病住院,幾天都陪他在醫院。回家還要洗衣服,因為太累了,衣服先泡著洗衣精,就去睡了。等醒來的時候,才又趕緊將衣服搓揉過一遍之後,才放洗衣機裡洗。她感嘆的說著,老先生不能行動自如,上廁所經常會弄髒衣物,要洗的衣服變得好多好多。她像是在抱怨著做這些工作的辛勞,但我看見了她笑開的表情,她是那麼歡喜的,心甘情願的,做這一切照顧的工作。
我看著他們的互動,心裡想,這真是意味深遠啊。
你想呢?如果你為一個人備好飯菜,他就這樣順著你的意吃下了,或是另一個情境,他起先不願意,然後你試用了各種方法,才讓他願意吃下。這兩者比起來,對方帶給你心裡主觀的滿意和快樂程度,哪一個會比較高呢?如果只是就這字面的義理來說,大部分的人會推論是前者吧,但實際的情況卻是,大多數的人會不自覺地,在後者有程度更高的正向感受。
這可以有兩個原因。在後者的情境之中,起先因對方的不願意,讓事情的發生與我們所期待的相違背,如此便會在心裡產生折挫的感受,可能輕微到連自己也沒有特別去察覺。因為事情的發生違逆了我們所認為,自然而然在第一時刻,我們就會想要去將之扭轉,於是便會去做出其他更多的輔助行為,好言勸說,或以其他事物做為答應的條件等等,總是,人會為了達到自己所希望的結果,去付出努力。而後,當事情發生轉變,從與願相違變成了與願相從,那心中所得到回饋,其感受也因之而加倍。
人心裡的感受,並非是隨著回饋而固定,等量的回饋,並非造成等量的效果,那是變動的。若是起初的挫折感越深,而後得到回饋補償時,即便是同樣的回饋行為,產生的滿足感卻會因此而更大。同樣的,如果付出的努力越多,即使是同等的回饋,主觀的滿足感受也越大。
另一個原因在於,自己所付出的努力。當我們付出的越多,表示自我的涉入越為深刻。再加上人都有因為困境出現,而想要去克服的動機。而因克服困境所得的正向回饋,即便是不起眼,也對於自我意義深重。這就好像是,只有是自己付出一點一滴血汗換來的,才方知珍惜。持續的獲得,容易產生厭膩,而剝奪卻往往使人產生動機和欲望。這是人性。
於是,這就產生了這個世間,像笑話一樣的結局。勉為其難而吃下飯的人,竟然比乖順吃下飯的人,更讓人引發心疼喜歡。難搞或是叼鑽的個性,卻是讓人更加重視珍惜。
這在團體之中也是這樣的。總是隨順的人,不特別被重視。而那些非常有自我意識,表現出明顯個人態度和偏好的人,會被大家所遷就。道理也是如此,隨順的人並不容易被大家留下印象,而那些會充分表現自我的人,則會讓人為了去配合他,而記得他的規則與喜好。
所以,這樣說起來,心性好的人反而是比較吃虧,不是嗎?
表面上是的,但也只有表面而已。
* 有很多時候,與其說我們愛什麼東西愛的要死,不如說是我們被那個東西整的要死。
* 人的情感與自我的付出成正比,非是得到。在志心一意付出的時候,切記不要迷失了自己。
* 如此彰顯操弄人之輕易,絕不在於教導。而在於提醒,莫落入此等情境而不自知。
* 人生之中,能順應他人所願所求是上德,是會帶來幸運的。若是允許,便依自己的狀況盡力而為之。
Monday, 10 May 2010
Sunday, 9 May 2010
母親節快樂
母親節到了,總是要探問媽媽有沒有什麼想要的。這個週末她也還在加班中,卻接到她的電話。她說,你猜母親節媽媽最想要什麼?我心裡想,大概是希望我趕快考上國考,她就可以安心的退休了。沒想到,她卻說,希望你健康快樂。我跟她說,好。
後來還是買了頂漂亮的帽子送她過夏天,是世界上最疼愛我的媽媽。
Saturday, 8 May 2010
Thursday, 6 May 2010
照顧健康。後記
今天去了一趟急診病房。看見許多在盡頭處的生命。看見一床床等待病房的人。那已經是一個環境上等的地方。遇見了一個很好的護士,像是死寂裡的天使,她的聲音有讓人安心的力量。
感觸很多。
心裡有很多不願意。不忍。
人在健康的時候,心無處不飄移,靈利善良也懂得算計,就好像伸出手就可以改變天。而在最後,活著只是為了活著。為了還有一口的力量,支持著仍在身邊的人。活著也許本是希望。
人的腦海總裡可以有無窮想像。可以充滿思維,可以有無限感受,狂喜乃至於極悲。但不管心靈無時無刻著落處,日子是一天一天的過去,人一天一天的老化。現實是,每天仍然要吃飯,要工作,要活。那將人緊緊的拉住在現實。就算覺得一切都好不實際,人的形體卻是那麼真實的會痛會癢會餓會累,無法否認,不能排除。
死氣沉沉的文。結束好了。
Wednesday, 5 May 2010
照顧健康
今天聽了一席不錯的話。
「每天走在街上,看到那些年過五六十歲的人,有發現哪一個人體力比現在的你好呢?哪一個人身體的狀況與氣色比你好的呢?如果沒有的話,是不是當你到五六十歲的年紀,現在所見的他們,就會是那時候你的模樣?那就是你現在可以看到的未來。」
真的是這樣的。在經過了思考之後。雖然我們總是認為自己不會是那樣的,不會是生病的其中一個。但那真的只是我們天真的不理性,以及某種過於敷衍的自信。
在心裡學裡,我們把將他人的經驗,想像類比成為自己的經驗,這樣的事情叫做觀察學習。這種學習是不容易的,因為那必需要透過思維的方式,去獲得經驗知識。當事情並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學習是困難而有限的,我並不真的認識了誰,可以因為「知道」而學的很好。我體會過很多次,在不同的事件上,儘管可以預想的非常真實,但那跟事情真切的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可以充分的體驗與感受,還真是完全的不同層次。
人總是要真正的自我經驗,才會真實學習。人都是要真的生病了,才知道健康的重要。那是在人還年輕健康的時候,完全沒有辦法領受的。我自己認真的觀察過很多次,在每一次生病的時候體驗那種身體的不舒適,感到失去健康的嚴重與可怕,然後覺得身體好好的真是幸福,而在不久痊癒之後,完全的忘卻了生病時候的難受。那並非是不知道生病難受,而是那難受的感覺消失了,便無法在自己的覺知裡重現那樣的病痛之感。所以健康的時候,是那麼容易忽略生病的痛苦,只有再到下一次生病,才又回憶起了生病的難受。這個在心理學叫做回饋學習。
這樣說起來,這件事情是讓人感到無奈的。似乎人必然要到失去健康方能體會健康的珍貴。我常常就這樣觀察著各種人們因為認知的侷限性而導致的各種差錯。但不知道這樣事情的人,在其中也就不以為意。也就是說,一般人並不知道人受到自我經驗的有無,有非常大的影響差異。也就不會知道那些不為自己所經驗的事物,很可能會低估了它的重要程度。
所以就把它寫出來,也許透過了這一層的認識,可以有更多的審思。希望是這樣的吧:)
* 觀察學習在佛法裡稱為比量,回饋學習則稱做現量。
Friday, 30 April 2010
Myself
這是一段關於我自己的記錄。
很多很多的時候,我都會像這樣待在自己的心裡,一步也並不想要踏出去。不想要說出一句話,不想要聽見任何的呼喚,不去做任何一個行為。就好像這世界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打擾。
當我想這樣一個人獨孤的時候。我問過自己很多次了。這是出於我的生命所眷養的習慣嗎?是因為此刻心的需要嗎?還是因為來自心裡所受的傷痛?我回答不出來,但也越來越覺得它們好像都是。就像我需要大量休息是一樣的。那必然是出於我喜歡懶惰的習性,也必然是心有如此的需要,也同樣是因為傷痛而使得生命的力量是那麼不足夠。
經驗這樣的事情,在我的心裡興起很大的意義,很多的思考,很多的反省。在大部分人的眼裡,這也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知道。當我可以開始假想別人的眼睛看自己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解釋是沒有多大意義的事情。在自己身上看見的東西,無論有多麼深刻,多麼精彩,當它離開了自己的世界而化為聲音和文字的時候,它就只剩下人們各自的想像。人就是像這樣,在自己的世界裡,從自己的生命裡學習。有時候學的對,有時候學的不對。那是自己,也是命運。
我思考了非常非常多。幾乎是要遍佈了所有可能的思考空間。每一個設想,每一個可能發生的結果。我在這裡面學習人生是什麼,人與人之間是什麼,靈魂與靈魂如何交涉。我說的如何,並不是方法,並不是具有目的性而產生的心行,而是生命本來的面貌,心靈的功能和運作。說真的,當我終於明白人的心是如何受傷,其實我並不知道該如何解救。不,更真確的說,我完全的知道該如何解救,但只是人生的命運並不見得可以幸運的被得救。因為很多的時候,解救的方法並不是在自己的手裡。
一定會有人覺得,這個說法非常的奇怪。人都只能是自己救自己的,不是嗎?是的,我也只能說,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答案。它們也從來沒有衝突。我並不知道會不會想要把它寫出來,有沒有能力將它寫成讓人能懂的方式,就好像我自己是這個世界的縮影,我突然的明瞭這世界為什麼是這樣,人與人之間各種美好與紛亂,如何發生。如何的在心底發生。
人心裡面的事情,是很公平的。雖然每一個人看起來,也實際上是那麼的不一樣。像我是一個很能忍耐的人,但這句話不過是意味著我有很足夠的力氣所以可以忍耐,而這樣的力氣也讓忍耐成為了心裡的習慣。但當我一旦不再像過往那樣有力量,我也同樣的變得無法忍耐。於是,我看著自己種種的美德,瀕臨破滅。我非常討厭這樣的自己,非常的自責與悔恨。一直到後來,我發現美好的事物展現,需要的是力量,那不是什麼不可變動或是牢不可破的東西,人的平凡就在於平凡。
因為看見了這樣的自己,所以當我再看見人們種種的不美好,就算是仍然升起了厭惡的感受,也同時感到憐憫。就如同憐憫我自己一樣。我相信人的心裡,都有每一個人自己曾經苦難的記憶,雖然那些可能從來都不能被憶起。當我看見人們那麼樣不顧一切的保護和悍衛自己,那也不過是反應了他們的曾經,所留下傷的深度。那就是曾經遭遇學來的印記。我開始漸漸明白,為什麼人會不斷的在自己和他人身上複製傷痛。
廣大一點的說法。人之所以能夠做出美好的事物,是因為心裡曾經被美好的對待,因為有充足而幸福的生活,那些成為了展現美好的力量,相反的,人之所以做出醜惡的事物,因為心裡被剝奪,因為生活的條件很險惡。不論是誰,心裡都同時具有這些深刻的記憶,多寡的比例不同而已,想不想得起來而已。是否被所處的環境誘發而已。
由此我很深刻的體會到,為什麼佛法裡教導人間善法,教人守五戒,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因為善行帶來善果,人就會生處於美好的地方,得到幸福然後增長心裡善的力量,然後就可以造作更多的善因,那就會是一個好的循環。相反的,作惡就帶來惡的循環。但這並不究竟,因為人之無明,會有執著產生貪念,因此避免不了造作惡因,或者說執著於自我的本身,會使自己不斷受生的本質就是痛苦。於是佛法教人如何現觀五蘊十八界虛妄,由此證得解脫果,永遠不再輪迴。而佛菩提道的修行呢,那是另外一條救己救人的道路,是這世界上最殊勝而玄妙的事情了。
但這些並不是一般人感興趣的事情。不是大部分的人會想要求取的解決之道。這是我在面臨自己的痛苦的時候,體會很深的事情。我也會希望我所受的痛苦可以得到補償,曾經失落的一切可以得到反還,這樣我就安心了吧,這樣我就不難過了吧。我也沒有想要去傷害誰,也沒有想要貪圖很多,只有想要自己可以好起來而已,只有想要心裡可以重新感覺到幸福而已。我相信很多心裡受傷的人,也跟我一樣,希望自己受傷的心可以因此而安息。我知道也有很多的人,因為心裡的傷痛而造作了可惡的事情,我知道那有多麼可怕,因為我也曾經就在那樣的邊緣。
這些日子以來,我開始明白,或許這就是我的命運。必需要靠自己找到一條可以行走的方法,讓自己復原。不然我要如何去告訴那些比我更深痛的人,該如何爬起來,該如何繼續面對人生。有許多人很幸運的,在他們的人生裡可以得到補償,原來求不得的東西,可以找到替代,或是經過努力追求而得到。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這麼的幸運,有更多更多的人,其實是非常非常的無助。
我很深切的在自己的生命裡問了這樣的難題。會不會找得到滿意的答案,其實一點也沒有把握。想了這麼久,也只有想到能夠幫助的方法,卻沒有一個決定性答案。在這個過程之中,我看見了人自救的本能,人都會不斷的尋求失落的補償,不論自己意識到或是沒有意識到,那還真的就是人類動機的來源之一,如同精神分析學派裡談論的概念。我也開始能夠體會那些想不開的人,也許他們也如同我一樣,窮盡了思考而找不到可以解決的方法。
我意識到無解的可能性。也許我真的不可能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心裡可以相應的補償,我得不到外來,自己也無法尋得,也許我真的要面臨這樣的結果。要這樣切切實實的面對人生的無解。也許很多人都早已了然,只是我還不願意相信吧。我還期待著人生什麼美好的事物發生吧。我由衷的感受到自己對於完美的執念。
也許因為真心的覺得佛法也是很美好的東西,所以並不希望自己的親近,是為了想要解決自己的傷痛。我不覺得這是我與它相應的原因,我心裡並不認為它是這樣的。我的心裡是有願望的,是因為有著這樣的願望而有這樣的福份得以聽聞,得以信受,得以從中感受到美好。
Thursday, 29 April 2010
眺望
什麼樣的感動,不是一時。而是會一直留存於心中,隨著生命穿越了時空。我的心裡有那樣的東西吧。有吧,有吧。因為這樣,我現在在這裡,走這樣的路途。就算是仍然看不清楚,也知道它一直存在著,就和我一直一直的在一起。我相信有一天我會看見,看見的時候,也同時看見了這一條無盡遠的路,從過去也通向未來,像光芒一樣展現在我的眼前。我會微笑,然後繼續地向前。
Tuesday, 27 April 2010
唯識。01
雜阿含經 卷十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界種種故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云何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謂緣眼界生眼觸,非緣眼觸生眼界,但緣眼界生眼觸;非緣眼觸生眼想,非緣眼想生眼觸,但緣眼觸生眼想;緣眼想生眼欲,非緣眼欲生眼想,但緣眼想生眼欲;緣眼欲生眼覺,非緣眼覺生眼欲,但緣眼欲生眼覺;緣眼覺生眼熱,非緣眼熱生眼覺,但緣眼覺生眼熱;緣眼熱生眼求,非緣眼求生眼熱,但緣眼熱生眼求。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乃至緣意熱生意求,亦如是廣說。是名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非緣種種求生種種熱,乃至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但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內六入處,外六入處亦如是說。
譯文:「綠於功能的種種差別不同,所以生出了六種的接觸,緣於六種接觸而出生了六種了知,綠於六種了知而生出了六種想要領受客塵的欲望,綠於六種接受客塵的欲望而出生了種種苦樂捨受後的覺知,緣於種種覺知而出生了種種熱渴,緣於種種的熱渴而出生了種種的追求。后何是種種的功能差別呢?就是十八種的功能差別。從眼根等六根,眼識等六識,色塵等六塵的功能。如何綠於種種的功能差別而出生了種種的接觸?如何乃至綠於種種的熱渴而出生了種種的追求?是說緣於眼根功能而出生了眼對色塵的接觸功能,不是緣於眼根接觸色塵的功能來生出眼根的功能;只是緣於眼識的功能而出生了眼識接觸色塵的功能,不是緣於眼識接觸色塵的功能而出生了眼識對色塵的了知。不是緣於眼識的了知而出生了眼識接觸色塵的功能,反而只是緣於眼識能觸色塵的功能而出生了眼識對色塵的了知。緣於眼識對色塵的了知而出生了眼識對色塵的欲望,不是緣於眼識對色塵的欲望而出生了眼識的了知,只是緣於眼識對色塵的了知而出生了眼識對色塵領受的欲望。緣於眼識領受色塵的欲望而出生了眼識的覺受,不是眼識的覺受而出生了眼識想要領受色塵的欲望,反而只是緣於眼識對領受色塵的欲望而出生了眼識的覺受。緣於眼識領受了對於色塵的覺受而出生了眼識的熱渴。不是緣於眼識對色塵熱渴而出生了眼識領受色塵時的覺受,反而只是綠於眼識領受色塵的覺受而出生了眼識對色塵的熱渴。綠於眼識領受色塵的熱渴而出生了眼識的追求,不是綠於眼識對塵色的追求而出生了眼識領受色塵的熱渴,只是緣於眼識領受色塵的熱渴而出生了眼識對色塵的追求。如是,耳根耳識…,至意根意識的功能緣於法塵而出生了意識對法塵的接觸,…乃至於意識對法塵的熱渴而出生了意識心對種種法塵的追求,也是這樣廣說。這就是說,比丘,綠於十八種的功能差別而出生了六種的接觸,…乃至綠於六識的六種熱渴而出生了種種的追求,不是緣於種種的追求而出了六識的六種熱渴,…乃至不是緣於六識的六種接觸而出生了十八種功能差別(十八界),反而只是緣於十八種功能差別而出生了六種接觸,…乃至緣於六種的熱渴而出生了種種的追求。」
整理而言之, 佛說,因為有十八界也就是六根、六塵、六識的功能差別,所以才會有對六塵的能觸功能,有了對六塵能觸的功能,所以才能對六塵有所了知,有了對六塵的了知功能,才會有想要知道六塵境界的欲望,有了想要知道六塵境界的欲望,才會領受六塵而生起了對六塵的覺受,就有了苦、樂、捨的覺受,有了苦、樂、捨的覺受。有了對色塵苦樂的覺受,才會有想要時時處在於色塵境界中加以領受的熱渴心行,有了對色塵境界的熱渴心行,才會有對色塵中順心境的追求。對六塵中的種種順心境界生起熱渴的追求,就會生起想要離開世間六塵苦受而追求六塵樂受的種種追求,於是就淪墜於我所境界中,不斷造作惡業,輪轉於惡道,也會不斷造作善業而執著世間行善的後世果報,於是就輪轉於善道中永無出期了。
種種順心境的追求,這點真讓人感觸很多...
Sunday, 25 April 2010
宇宙之問
心物一元論或是二元論的爭議在今天得到了解決!來留個紀念。
結論是:沒有爭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講同一件事情吧,果然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啊。
Saturday, 24 April 2010
麗萍阿姨。01
真是拖了好久,一直很懶惰寫故事。但今天終於甘願來寫,這是一個就發生在我身旁,好真實的事件。
第一次認識麗萍阿姨,是在大學的時候。那時候見過短短的幾次面,只知道她是個很會賺錢的人,在做雅歌丹,一個月可以賺五十萬。可惜我小時候並不懂人生,不知道五十萬比想像中的還要有意義。覺得她很厲害,卻也沒有想要多接觸認識。當然後來才知道,她在更多年前,是一個在傳播公司,一年業績上千萬的超級業務員。真正更深認識她時候,我也長大了許多,聽她說話,看她如何做事,才漸漸明瞭一個可以做到這樣業績的人,真正的實力。她跟我說了許多與人生意往來的觀念與方法,或許這個話題,可能更吸引人,但,現在要先說別的事,這個留著以後吧。
再見面的時候,已經是近十年後的事情了。真正熟絡則是2008年底,我搬回台北居住的幾個月之後。因為父親的關係見了幾次面,她看我有脊椎側彎的問題,就主動說要幫我調骨頭。很令人訝異吧,一點都不符合我對她的認識。但父親說她很厲害喔,那是她的專長。因為這樣,我就去讓她幫我調骨頭啦。
調骨頭的細節就跳過好了,但驚人的事情就發生了。我一個星期去一次,一次約兩個小時。才調了兩次我從小到大困擾的X型腿,竟然變直了。記得國中的時候,還去看過骨科呢,醫生說,長這麼大已經沒有得救。腿變直了以後,我從來不能併攏的雙腿就可以併攏了。聽起來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我也不想以文字去誇飾它的效果。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因為從小不能站直的緣故,一直都很自卑,因為總覺得不能正當的面對人,身體很彆扭,心裡也就彆扭了起來。羨慕別人身材好,卻不知道自己的問題,骨頭的位置不正才是關鍵。
剛好那一陣子情緒的狀況非常糟,惡劣的程度幾乎就如同當年。因此這對我來說,真的是一件幸運的事情。我看見她,一個跟我沒有什麼關係的人,竟然為了我這麼微不足道的事情,這麼認真。我很感動,經過數次的調整,從腳到頭,我連五官都變得端正。這真的在那時候,帶給我很大的希望和生命的勇氣。當然,我也因此而了解了許多關於骨頭的事情,但這個也先放著,之後可以來寫調骨頭的番外篇。
後來我才知道,調骨頭只是麗萍阿姨的其中一項專長。她其實是一個癌症專家,不,更正確的說,她是一個完全精通醫術的人。她自己研究中醫長達十多年,但她並不只是懂中醫,而是中西醫都懂。就是一個了解身體一切的人。了解身體如何運作,了解疾病如何產生。每一個去給她看的病人,她都會很有耐心的把疾病的原因,用西方科學的觀點與理解方法說一次,再用中醫的觀點再說明一次。
這符合長久以來,我對於事物的觀察。事實若是真相,它就只有一個,但可以觀察它的方法卻有很多種。西醫從解剖的角度,或細胞的角度,或生化的角度,而中醫則是從經胳的角度,氣血的角度,或從體質的角度,它是有共通性的,是會匯集到同一個所觀察到的現象的。而一個真實懂得的人,就是能夠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看身體的變化以及疾病的發生。
我自己長久以來,就跟大部分的人一樣,是相信科學的。再加上有很好的西方科學方法的訓練,因此很容易懂得西方科學如何看待世界一切事物的方法。認識麗萍阿姨聽她講解了許多之後,我才發現原來中醫不是一個模糊曖昧而經由經驗累積的知識,它的精確性,以及對於重要疾病的觀點與解釋力,完全不亞於西方醫學,甚至有超越之餘。而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地方是,中醫是將人視做為一個整體而且各各部分相互連動,而西醫從它的傳統,則是從解剖學而來,所以它對於每一個部件,可以有詳細的了解以及認識,這個可以從巨觀的器官,到微觀的細胞或是生化反應,經由科學方法與實驗的邏輯,得到清楚的論述。
我並非是一個了解詳實的人。所以只能從我自己所理解方式,做簡單的描述。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覺得自己真正的體驗到,什麼叫做「體質」。體質體質,從小到大,都是這個慣用著這個詞,但除了好像說明這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屬性,其餘之外沒有更多的了解。麗萍阿姨就是一個會看體質的人,就如同人在她的面前,骨頭正不正她一眼就看得出來。我並不真的知道她是如何看的,只知道膚色、氣色,臉色,五官,手掌,身型就可以看出。她就像看西醫一樣,會看舌頭,牙齒,眼瞼。而且就可以簡單的知道,目前身體的狀況。然後她會依據她的大體上的判斷,再詢問細節,這就像是在心中有一些假說,介著主觀的陳述加以驗証。
(還有過一個特殊的例子。她會看面相。曾經有一次,我帶了一個朋友,因為她的朋友得了癌症,手術過後卻處於放棄的狀態,所以就把她騙去,以那位朋友要減肥之名,所以是串通好的。但後來去的時候,竟然又多來了一位朋友。但麗萍阿姨一眼就認出了哪一個是生病的人。她說,這種面相的確是某種癌症的好發者。好玄喔,這個。)
然後她就可以斷定是什麼樣的體質,人的體質卻不若星座生肖那樣可以簡單區分,而更像是一種中和體。雖然可以大體的灌上分類的詞彙,比方說,我就是「陰虛」型的人。但很多人都是陰虛型,每一個又都各別不一樣,身體先天的強弱勢之處也都不會相同,所以完全沒有一概而論的說法。最多只能說,誰和誰在哪方面是比較相像的。
麗萍阿姨的另一向專長是食物。她說人的身體要好,那是全面性的。食物與藥並不是太不同的東西,簡單的說,那就是身體產生化學反應的原料。輕微的症狀,可以由食物的改善而就可以康復,嚴重的情況才用藥,所以藥之所以為藥,就是可以造成比較強大的化學反應,也通常伴隨毒性。食物或是藥,選擇的原則都是一樣的。天然的都比化學合成的好。沒有加工過的都比加工過的好,而中西藥的毒性之比,大約是一比上四百。
所以麗萍阿姨就會針對每一個人來給她看的人,依據個人的體質與問題或病症,建議適合的飲食。包括要吃什麼,什麼時候吃,還有要少吃和禁止的食物。然後一樣一樣解釋為什麼,說食物的調性,功能,以及與當事人的適合程度。這一年多來,我帶了很多的朋友去給她看過,因為多是年輕人也都還算健康,所以幾乎都是從飲食著手即可。但其實,麗萍阿姨真正大部分面對的,都是像癌症,或是其他重症患者,中老年的病患,她為他們調身體。她說,她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讓癌末的患者舒適的活下去,以及讓本來要手術開刀的病人不需要開刀。
她是如何調身體的呢,下篇再說了。
Friday, 23 April 2010
Wednesday, 21 April 2010
牛奶不是好東西
因為今天收到了一封關於牛奶的轉寄信,所以決定來寫一下牛奶的這件事情。牛奶因為含有高蛋白和高鈣,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很好的食物。過去在我們小的時候,牛奶的高蛋白是被注重的點,而現今則是高鈣為主要的訴求。小時候因為父母親成長的年代或更早的社會,普遍生活窮困,連雞蛋都很珍貴的時候,牛奶被當成很好的蛋白質來源。長久下來,「高蛋白」被認為是營養的代稱,就連我有很長的時間都認為蛋白質是很好的食物,因為它可以修補體內的組織,所以減肥就是要少吃醣類及脂質類食物,而多補充蛋白質,蛋白質還可以幫助長肌肉。這也就是現在市面上各家直銷商推行減肥的原理方法。
其實我和大家的想法並沒有錯,蛋白質的確有其對人體很重要的功能。但主要的問題出在於,這是一個粗淺的說法或是概念。蛋白質是一個很籠統的食物類別,它有非常多種存在的形式,並不是每一種形式的蛋白質都適合人體的需要,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是,人體對於蛋白質的需要有一定的量,如果過少會營養不足,但如果過多呢?會造成什麼後果。一般人都知道,醣類吃太多會變胖,脂質類吃太多也會變胖,而且會塞住血管,那麼蛋白質過多,會導致什麼問題,好像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像我就是。
其實最可怕的就是癌症喔,還有其他跟免疫系統有關的問題。很好理解,因為癌細胞的產生就是正常細胞在複製的過程中產生突變,那麼跟細胞複製有關的,不就是細胞之中的DNA與RNA,這兩個東西本身就是蛋白質。免疫系統也一樣,裡面的成份是免疫球蛋白。但我這麼說,並不夠清楚正確,因為會導致這些蛋白質病變的,主要還是人體不適合的蛋白質過量所引發。人的身體不外乎就是一連串的生化反應,簡單的說,如果我們都很願意細微的去了解每一個環節如何影響另外其他的環節,就能夠了解食物與疾病之關連了。我想,我並不是一個很了解的人,但因為這一年來開始關心自己的健康,所以也才慢慢開始學習。
有了對於蛋白質的基本認識以後,就比較容易了解為什麼牛奶不是好食物。主要的原因是,牛奶的蛋白質成份,並不適合於人體所使用,難以使用的東西就不容易被吸收,反而是要將它處理掉要花上相當的代價。蛋白質是酸性的物質,它會造成血液變酸。由於當它沒有辦法被吸收,就會在血液裡跑來跑去,而人的血液卻是弱鹼性的,那這樣怎麼辦呢?所以身體就會為你進行酸鹼中和,也就是把骨頭裡含藏的鈣,釋放出來中和血液中的酸性,所以不知不覺中,鈣就越來越少了。還是要提醒,不是只有牛奶才有這個效果,許多酸性的食物都會導致這樣的反應,而和牛奶一樣是動物性蛋白的各種肉類也是相同的。
如果以成份來說,牛奶裡的鈣質的確很高。但其實人類在年過三十以後,能夠吸放鈣質的能力已經非常的低,所以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其實是想辦法留住身體裡的鈣,不要讓它流失。所以喝牛奶的效果就變得比較清楚了,牛奶裡面的鈣質能被吸收的很有限,但人們卻為了想要獲得鈣質,而喝進了大量不適合自己的蛋白質,反而使得身體為了處理掉它們,而付出骨骼裡寶貴的鈣。真是得不償失啊。
我在學習這個道理的同時,也在觀察人類思考的現象。覺得很有趣,可能同一個事件在不同的觀察層次會導致完全相反的結論。像是,蛋白質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素,因此牛奶這種富含蛋白質的東西,可以提供人類很好的營養。但如果深入了解蛋白質和人體的作用,如上段所述,就會導致牛奶是不適合人類食用的東西。人的思考無論如何在理性的狀態之下,都會符合因果和邏輯法則,但僅僅是這樣顯然並不能夠真正保證得到真確的論述。因果的推論仍然還是要放在真正適當的層次,才會產生有效的論述。
牛奶不適合人類食用還可以從其他方面論述,或許也是值得參考。牛奶畢竟是是牛為了哺乳小牛而在母牛身體裡產生的。那麼供給小牛喝的東西,怎麼會適合給人類食用呢?人和牛是相差還蠻多的品種啊。這個大自然界,所有會哺乳的動物都是在出生時,喝自己媽媽的奶,喝到哺乳期過就不會再喝,既然這是天生的法則,為什麼人類不也依循著這樣的法則呢?
再者,現代人科技因為非常發達,所以總是可以化合成許多的東西,各種營養素也都可以從實驗室創造出來。牛奶另一個需要被質疑的地方是,母牛應該只有在哺乳期才能產生牛奶,但人類為了要母牛一年到頭都有奶可以擠,所以就給牠們吃很多合成的荷爾蒙,讓母牛經年都處在哺乳期的生理狀態。而人類是食物鏈之中的最高的動物,所以那些人工的荷爾蒙就這樣一起累積到了人類的身體。像是吃被打了生長激素的雞,也是相同的道理。
就結論而言,人類為了自己方便的利益傷害了動物的健康,最終害到的還是自己。而人類科技的發達,究竟是為自己帶來了福利還是讓自己走上毀滅敗亡呢?這每每讓我想起了一句話,上天有好生之德。由此反觀這個世界,不造成其他生命的損害的,對人體本身都來的更為有益。植物性的蛋白質遠較於動物性的適合人體,安定也容易吸收,任何的物質天然的都比人造都來的與人更相親近,那麼人類為什麼不回歸自然,好好的學習與自然的萬物共處呢?
----
以下是轉錄於今天收到的信件:
已經七十多歲的奶奶,平常非常注重身體的保養,每天清晨除了運動二小時外,飲食方面更力求均衡,尤其牛奶必定「不少於三大杯」,以攝取豐富的鈣質,她心想,這樣縝密的飲食習慣,骨質疏鬆症絕對與我無緣。可是,她到馬來西亞旅遊,第二天一個不小心踩空,左小腿斷得碎碎的,返國住了二個月的院,醫生證實:骨質非常脆弱,有「嚴重」疏鬆症。像這樣的例子,社會上比比皆是。
大家的觀念總以為每天只要我多喝牛奶,吃小魚干、燉排骨湯等含豐富鈣質食物,就不會發生骨質疏鬆症,其實是一知半解。「乳品委員會」給國人的建議量是每日攝取鈣量一千毫克最適合。但奇怪的是,住在非洲仍過著幾近原始生活的班圖婦女,每日只攝取三百五十毫克鈣質,竟不曾有骨質疏鬆症發生。
反觀世界上每日攝取含鈣量最高的愛斯基摩土著,每天都吃魚,含鈣量達二千毫克,是正常值的二倍,卻是世界上疏鬆症最嚴重的地方。而美國、英國乳品消耗量最多的國家,疏鬆症也最普遍,道理到底在那裡?
原來疏鬆症的發生不在於你攝取的鈣夠不夠,鈣質量的多少並不會影響你得疏鬆症,關鍵在你能不能「保持」鈣質不被流失。那麼鈣質為什麼會流失呢?因為國人嗜吃「肉、奶、蛋」等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身體內蛋白質太多會造成「酸性」體質,人體一旦酸質化,身體為了維持平衡,自然而然它會自「骨骼」中提取鈣質來中和酸性,成為微鹼狀態,試想,一個人經年累月被抽鈣質來中和,鈣質每天流失,怎麼不造成疏鬆症呢?因此,元凶是「蛋白質過量」,流失了鈣質,而非鈣質吃得不夠。
那麼檢驗一下,我們每日飲食蛋白質真的過量嗎?根據國科會的建議,人體正常的蛋白質量,以體重六十公斤的女人為例,每天只需四十五公克就夠了(男人約需五十公克),以純素食的人而言,輕易就可得到五十七公克,何況肉食主義者,隨便一塊肉、一個蛋就過量了。牛奶的含鈣量固然很高,可是蛋白質更高,所以牛奶喝越多的人鈣質流失更多,加上「肉、蛋」是高蛋白質物,骨質疏鬆症不發生才怪,所以不要怪鈣質攝取夠不夠,正常飲食鈣質一定夠,鈣質多或少不會造成疏鬆症,蛋白質過量才是元凶。
願大家有正確的認識,如此,骨質疏鬆症就永遠不會找上您!
這是另一個網站上的文章,有摘要三本食物與健康的書籍,也可以看一看。
* 現今有許多論述在說明牛奶與過敏之間的關係。我覺得好像真的是這樣。因為從小也是喝牛奶長大,一直到高中每天早上都要被逼迫喝加熱過的牛奶。以前的過敏很嚴重,每天起床要打好幾個噴嚏,過著要常常流鼻水的日子,很不舒服。但上大學以後,就不再被這樣規定喝牛奶了,因為以前被逼迫的緣故,自然很不喜歡喝牛奶,所以就漸漸的不再喝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因為這樣,後來過敏就消失了,沒特別原因。本來還以為是因為我長大了,所以就自己好了,後來想想或許真的跟喝牛奶是有關的,因為過敏也是一種和免疫系統有關的症狀,也許這個也值得參考看看。
Tuesday, 20 April 2010
Nowhere to go
很多天都跟這一天沒什麼不一樣。一個人不知道該往哪裡去。不想要在家裡對著家人表現出無恙的模樣,也不想和誰有說有笑。想要一個人安安靜靜的待著,卻沒有一個地方。很多地方都可以去,也沒有人會在旁邊打擾,但總是覺得不夠熟悉,熟悉到我可以安心的把自己放進去。
這樣的自己,並沒有想要面對任何人,這個世界。心裡重重痛痛的感受,讓踏出去的腳步並不真的可以踏得出去。雖然也已經換穿好出門的衣裝,我在房間裡卻像一隻螞蟻。也知道出去或許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受,也可以想像一個人在外頭也可以覺得輕鬆,但心裡也清楚這也不過是一種暫時的把心情投入另一個無關的場境。不想要逃避。就和很多年前一樣。
曾經,不是沒有嘗試著在人聲頂沸的節日裡,和朋友一起瘋狂。但事實證明越是熱鬧只是映襯著心裡越是孤單,那一點點也沒有比較好受。眼見此刻身邊的這些人,不正訴說著因為心裡所盼望的人並不在身邊。至此之後,寧可選擇一個人。在那些歡慶的節日和彼此的生日,認真的面對只能是自己一個人渡過的事實。沒有打出一通電話,不去尋找想念的人在哪裡,反正除了更多的爭吵,不會有滿意的結果。我的生活裡不會有奇蹟。
也不再想要去哪裡玩玩走走。這世界上美麗的風景很多很多,有趣而可以增廣見識的東西也到處都有,一趟車轉幾個彎,就有新鮮的地方。連居住的台北都還有很多沒有去過。風景美麗也依然傷懷,無端的想起從前想要分享美景的人,哪兒也從未曾能夠一起去過。總是看見自己被亟力的擺脫,讓自己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索求無度的人,但其實從未真的開口要過什麼。想要一起出去走走的話從來不敢說。心裡渴望平凡的生活,一點點也說不出來。我不是眼睛裡看不見自己所擁有,我是真的什麼都沒有。
不能習慣也已經習慣,面對這樣什麼都沒有。就算是努力去為自己獲取什麼,也並非是真心想要。這個或是那個也都只是讓自己看起來好過一點而已啊,所以也不想再為自己努力得到什麼。每一次看見自己得到,卻無從補償曾經的失落,只有顯得更加虛偽和沮喪。
沒有想要再勉強自己。雖然大家都說出去玩玩會比較快樂,我其實害怕又落入美景的傷懷,誰知道呢?可能真的可以開心,也可能依然覺得冷漠空虛異常。如果不是覺得有足夠能量的話,沒有心裡真正的意願,再多的與人相處就算相處很愉快也只是暫時的躲避沉重的心情而已。我不想要逃走,想要就和從前一樣面對自己的現實,想要好好哭泣,然後把自己包裹起來慢慢和緩的呼吸,只是沒有一個空間可以讓我誠實的面對自己。我好想要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地方。迫切的渴望著。
我開始覺得有點支撐不住自己,找不到讓自己恢復的方法,沒有地方可以躲藏休息,已經不知道該是怎麼辦才好。吃了藥讓自己沉沉的睡著,然後等待清醒時分,那會感覺好些了,還是依然要面對冰冷的現實?
Monday, 19 April 2010
螞蟻的想像
已經有好一陣子了,桌上總是不多不少的有三隻螞蟻。就算是想辦法把牠們抓去別的地方,或是關在有食物的袋子裡丟掉,還是一樣會維持著三隻。大概是有預定的編制,一定要來三隻,後來索性就這樣不理牠們了。今天早上醒來的時候,也還是一樣三隻,在桌子上到處亂走,明明一點點食物都沒有,還是一定要來桌上散步。我找尋過喔,地板和牆壁上都沒有看見,就是桌上會有,真是沒有道理可言。
後來決定打開iphone放出大聲音來嚇走牠們。想說,牠們在附近繞來繞去,忽然發出大聲音,應該可以產生害怕的作用。所以就放了大聲的巴哈平均律。沒想到一點效果都沒有。牠們還是自顧自的在那裡到處散步。正在想為什麼沒有效的時候,才發現這的的確確是個蠢方法。
既然螞蟻跟人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話,那應該接收的聲音的容忍性是不會差太多的。就算牠可能質量很小,耳朵也很小。但是如果因為這樣而沒有辦法接收大聲音的話,那大概有什麼阻隔的裝置之類的,把聲音都擋在耳朵之外。或者換一個方式想,可能是有什麼裝置,所以才能聽見特定需要的聲音,比方說螞蟻之間的交談。其他的一律聽不見。
這是一個莫名其妙的思考。究竟我們長了耳朵所以才聽見這些聲音,還是因為長了耳朵所以才沒聽見其他聲音。聽見聲音常常覺得很干擾,沒有聽見聲音覺得很不方便。忽然的發現,就算是聽見聲音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我們活的著每一件事情,其實都並不真的理所當然,只是習慣了而已吧。我認真的想像沒有聲音的世界,如果也沒有了畫面,那是不是就真的很平靜?那我們要聽見這麼多,看見這麼多,是要幹麻呢。螞蟻應該聽不見什麼,也看不清楚什麼吧,當螞蟻似乎是單純了很多,但卻還是不會想要當螞蟻啊,有時候覺得生命的本身,就讓人覺得很無助。
還是要想個方法,讓螞蟻情願自己離開。唉。
Sunday, 18 April 2010
正直與曖昧
「不太明白,我說。大致上我是個很正直的人。明白的時候就說明白,不明白的時候就老實說不明白。不會說曖昧不明的話。我認為大部分的爭埶都是由於曖昧的說法所引起的。我相信世上之所以會有很多人採取曖昧的說法,是因為他們在心底的潛意識中追求著爭執。除了這個以外我無法想像。」
讀到一段很想要讓人多思量的話。在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裡。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會真的想一想。
To be continued....
Saturday, 17 April 2010
Reserved
對於每一件發生,眼見可知的事實,都有其可以解釋的意義空間,以及合理的推論範圍。而事物可以存在思考的面向之廣,它遠比想像中的大許多。這件事情可以被化約成簡單的說法,對於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有心願意,都可以為它找到善良的意義,也可以為它找到惡質的意義。想要一個人好,再壞的人也找得到為他說話的理由。因為事情的發生,必然牽涉有人的因素,那麼就必然有動機,可以作為臆想,也有結果可以造成對人的影響。就連今天聽聞了冰島發生火山爆發的事件,那都可以說是上帝對人類的懲罰,也可以說是上帝對人類的警示。
人的心永遠帶領著人的思考,無遠弗界。
也是說了很久了。很多的時候,我們看見發生的事情,然後便認為那就是那樣。卻從來沒有發現,它之所以是那個樣子,是因為自己將它看成了那個樣子。因為人很少去想到,事情可以有別於自己完全不同的觀點。我們習慣看人,看世界,卻總是忽略了其實一直在看的都是自己。
很多的時候,我嘗試著將自己想像成別人,試著去想像別人可能看到的風景,那會如何的不一樣。但那其實非常的不容易。我還發現,人都過於的喜歡自己。雖然我們總是羨慕別人。但那都是很表象的羨慕。如果說,今天那個做為自己的內在本質,被完成更換成了另一個人。我不再只是想像以「自己」過另一個如何令人羨慕的人生,而是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不再有自己的思考,感受,習慣,喜愛,而變成是完全的另一個人,接受他的一切和命運,這就不是那麼容易就會願意的事情了。認真這樣思考一遍的話,就很容易發現,我們對於他人的羨慕是很片面的,喜歡他人的物質所有,或是容貌,或是某些吸引人的特質條件,但那卻不是一整個人的羨慕,人遠比自己想像中的難以放棄自己,另一個說法是,人比想像中的更固著於自己,無論是喜於如此或是痛恨如此。
也許我從自己的難以改變之中,了解了他人的難以改變就如同我。我難以從他人的角度看世界,如同他人難以從我的角度看世界。主觀上的相近可以很近,相異也可以非常遙遠。
對於目前逃不出自己的困境的我而言,已經習慣了保守。不做推論,也不想以為意義。已經習慣了不以任何的什麼,做為相信的理由。有人這麼說,只要不去相信,就不會被欺騙。我想,相信就好像是把一部分或是全部的自己交付給另外的人。如果自己很有力氣的話,被欺騙也不會覺得傷害吧。只是現在的我,似乎並沒有足夠的力氣。但我仍然還是覺得相信是人最美好的心念,我想我會一直都這麼認為,人總是天生有那樣的願望去相信。
* 也許不相信才是理性。就算有眼前一百個可以相信的事實,也不代表背後沒有一個足以推翻一切的其他真相。
...................................
思念之物。
活著實在需要花太多時間思惟,日裡夜裡尋覓最真切的道理,涵容的方法。只是心也需要休息,那就讓它什麼也想不起。除了落著一絲淡淡念,憶佛。
[三四] 05.08
我不是一個停留於事物表面的人啊。
[三三] 04.23
去吧。去誠心的尋求一條得以真實遠離苦痛的道路吧。
[三二] 04.19
因疼痛而不斷虛擲的人生依然持續。
[三一] 04.01
沉淨。像是雨水洗刷過後而被陰天晒乾。
[三十] 03.08
祝我生日快樂。
[二九] 02.25
謝謝你的幫助和寬容,我永遠感懷。
[二八] 02.20
我願保祐自己的靈魂,不再落入折磨的痛苦之中,願從傷害中遠離,終得安詳和力量。
[二七] 02.18
如果能夠包容彼此的不同,那是不是也是一種同?
[二六] 02.07
看不見。並非是不在那裡,而是看不見。看不見,因為不在心裡。
[二五] 02.05
人不可以追逐影子。看見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的問出那是什麼。
[二四] 02.04
今天美好的渡過了,已是昨日。
[二三] 01.31
就算大部分的時間被鎖鍊鎖住,在那些鬆開的時候,都要努力,飛翔。
[二二] 01.28
如果認真的都看見的話,我其實好可憐。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所以會厭恨自己也是必然的。
[二一] 01.22
那並非是答案的問題,而是聽見答案的人呀。若是求取不得,只有靜觀靜待。